河北武安民俗文化 武安城的抬城隍(2)
紅顏悴
抬城隍的組織機構(gòu)
舊時城隍廟平時的廟管工作就由廟里道觀的道士管理,當(dāng)時有位李恒吉的道長,在城里很有名氣,身邊有十多個弟子均以“青”字輩排名,有青連、青梅、青育、青秀、青選等。城隍廟有幾十畝廟產(chǎn)地,道士們除了廟產(chǎn)地的供給外,平時在廟里收些香火錢,和出外做做道場法式。
負責(zé)抬城隍的組織機構(gòu)主要是地方社首,幾家有權(quán)威的社首,組織起各個民間社團、幫會、商會,結(jié)合城隍廟里的道士,來安排部署抬城隍的整個儀式 ,每個環(huán)節(jié)的人選都是經(jīng)過挑選和培訓(xùn)出來的,整個過程如同表演,均有一定的步驟、套路和各種禮儀。就說抬城隍轎子的人選,由八人抬的大轎就是八條大漢,這八條漢子均由教務(wù)頭來擔(dān)任,別人是沒有資格來抬的,也走不來抬城隍的步子。八人個頭還要齊整,衣著一色的黃馬褂,前后補服,白紗禮帽。開走邁步就是不緊不慢的秧走步,步調(diào)極平穩(wěn)齊整,配著專為抬城隍吹奏的大官調(diào),民間俗稱為:“吹大孩兒”的,一下就能把人的情愫帶進神圣的境界。
家住大新街中段的白老興和李老和,均是抬城隍時的領(lǐng)頭操辦者,也是抬轎時的護轎者,二人年紀(jì)相仿,當(dāng)年都已是須發(fā)皆白的老叟矣。一個在大轎的左邊把轎,一個在大轎的右邊把轎。白老興曾任縣衙十三行掌案,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的稅務(wù)局長,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抬城隍的活動經(jīng)費,除廟產(chǎn)和各方捐獻布施之外,不足之處由名譽會首們彌補。
抬城隍的準(zhǔn)備工作
那時,每當(dāng)抬城隍前,城隍爺?shù)摹白呦瘛比怯衫畹篱L親自“服侍”的,幾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刻意地為城隍爺梳妝打扮。城隍爺?shù)淖呦袷怯杉妓嚇O高的工匠用純楠木雕刻而成,頭顱和胳膊、腿都是活動的,見過此像的人都知道武安城隍是位極俊秀的神象,頭發(fā)和真發(fā)沒有多大差別,胡須是原木雕刻的,根根可數(shù)。
在抬城隍的前天下午或當(dāng)天早上,李道長就在過殿里為城隍爺梳妝打扮。先用凈布把整個像身擦洗干凈,把頭發(fā)梳理打髻,盤在頭頂之后,為城隍爺換上新的官服。城隍爺?shù)淖呦袷亲谝巫由系?,為他穿衣褲時,他將褲腿先穿在神像的兩腿上,之后扳動膝蓋上的樞紐,神像便能站起,或撲到道長身上,道長就能把褲子給城隍爺穿上,并系上腰帶。最后穿上外套,打扮好后再看城隍爺,頭戴丞相帽,身著黃色蟒袍,雙手搭膝,端坐于太師椅上,神采奕奕,栩栩如生。這一整套工序是由李道長一人小心翼翼地來完成的,是不讓別人插手的,弟子們還不夠格。
打扮好城隍爺后就抬到拜殿插轎,城隍爺坐的大椅子就放在轎的底盤上的,轎子全是活動板,四面安裝好后,蓋上轎頂,插好轎穿上轎桿即可抬出拜殿之門上路。城隍爺?shù)霓I子,四面是玻璃罩,頂端四角四翅,青絲網(wǎng)罩,四角垂有尺余長的旗穗;轎的頂尖是一錫制元寶狀中間凸出的頂尖,雪亮如銀。轎的兩邊是“桌燈”,即長條形玻璃罩面的平架, 這些都是和轎連為一體的,四角各有4個牛角燈(俗稱:西瓜燈),燈下垂穗。條幾前掛一桌裙,黃緞面繡藍花,桌裙上沿繡四個大字“城隍使伺?!毖亟中凶撸寄芸吹蕉俗趦?nèi)的城隍爺像。
抬城隍的路線
從吃罷早飯后的卯時開始,經(jīng)過官府大員和有關(guān)地方紳士的參拜,由會首組織參加抬城隍的主要成員參拜,各幫會、商會的參拜,之后按順序起程。
路線由出城隍廟進廟路街,到衙前街,出內(nèi)西門,下南關(guān),拐進龐家胡同,到南崗,拐到大西關(guān),到小西關(guān),通過拐角樓,十字街,回內(nèi)西門,從半壁街到倉門口,拐到北關(guān),出走老北門到鬼魂壇落轎,在此上供焚香一日。其意是讓無法投訴的冤魂屈鬼在此告狀,城隍爺為其作主斷案,懲治陰陽兩界的惡人罪鬼。故此地叫鬼魂壇(邑厲壇)。
日本人進入武安之后,老北門被封壘 。抬城隍時出不得北門,只好在北門根的養(yǎng)濟院門前落轎設(shè)壇祭祀,在此祭祀一整天,直到晚上,各路人馬原班原套整隊,抬上城隍爺回城隍廟。
回廟形式步驟雖然還是原班人馬,可隊容大有改觀。出廟時是白日上午,全隊形式以錦旗標(biāo)幟來顯示其隆重盛大;晚上便全換作燈火,以各式各樣的燈籠來展現(xiàn)其浩蕩威儀。有“桌燈”、“胳膊燈”、牛角燈、西瓜燈,城隍爺轎前是兩個大沙燈叫:“職銜燈”。各社火班、商幫會派的隊伍前均以兩個大挑燈為首,后面一色的手提燈。雖然不燃鞭不放炮,各樣燈火在夜色的映襯下,輝輝煌煌,閃閃爍爍,拉拉連連數(shù)百米長。每到一地沿街民眾均站在門外檐下,雙手合十,默默祈禱,求城隍爺保佑,全家平安,年景豐收,有的甚至跪地迎送。十二歲以下的孩子,謂魂不全,不讓看,大膽的孩子們從門逢、墻角偷偷窺視。女人是不讓參加,也不讓偷看,尤其是年輕女人,均躲得遠遠的,唯恐沖撞了神靈圣駕。
直到夜半子時,城隍爺回宮入廟,街道才安靜下來。
抬城隍隊伍的順序
抬城隍在起程之前首先要凈街,就是由二人抬著凈街爐沿所經(jīng)街巷清除一遍街道的穢濁之氣。凈街爐就是一個大火爐,爐上坐著鐵鍋 ,鍋里熬著醋。兩個抬凈街爐之人,邊走邊將沸揚的醋水灑向街面,灑得滿街醋香味兒。 這是古代一種“消毒”方法。民間又叫:解利。吉利之意。
凈街爐后面是香盤。或八個或十二個,個頭齊整,衣著一色長袍馬褂的男子,或手托香盤,或手提香小銅香爐,肩上斜挎著香袋,香爐內(nèi)燃著檀香。香爐、香盤內(nèi)的香料,全是黃檀木面,均是檀木鋸未,香爐,香盤點燃著不時散發(fā)著香味,盤內(nèi)有一竹制香罐放香面,不時用小銅锨鋤起添在爐內(nèi)。整個街道,由凈街爐和香盤過去后, 迷漫著濃濃的醋味和檀香味。
之后是送城隍的商會,后面是大轎前面是鏢槍隊的馬,又稱鑾駕,即金瓜鉞斧朝天鐙,旗幡傘扇,共24桿執(zhí)事。其中包括帶白牙邊的五色三角旗八面,肅靜、迴避大牌八面,龍鳳扇一對。鑾駕之后是吹著大官調(diào)的吹樂隊。
接下來是開道鑼,兩面直徑80厘米的大銅傳鑼,二人各持一面,在城隍隊伍起步和每到轉(zhuǎn)彎處,大路口,均敲13下,意示警告四方,城隍爺過來了,一切不應(yīng)出現(xiàn)的物象,均要及早迴避、讓路。
鑼后是兩個“黑道的”,即皂吏二名,身著黑色役服,手握堂杖,在每次鑼聲響后,均要喊堂威,“威——武——”,其聲沉長,令人畏懼。
中間單人許愿者,胳膊燈,帶枷者,上鐐者,各個社火班的標(biāo)幟隊、對聯(lián)、鑼鼓套,吹奏班雅樂。道士全裝龍衣道袍,頭戴馬尾道冠,吹奏著道家音樂,十分整齊。各班的標(biāo)幟多為蘭色白字,也有紫色黃字,但均不失莊嚴肅穆。
最后這才是抬城隍爺?shù)陌颂Т筠I款款而來,均威嚴壯觀。
夾在中間的是以各種形式來還愿之人。有端香進香的,有掛“胳膊燈”的,有 “戴枷”的,有 “戴鐐”的。據(jù)說在古時還有許“滾釘板”、“洗油鍋”之愿的,這種做法都是古代的酷刑,許愿者為求城隍保佑或拯救自己的親人,情愿以刑法來代親人恕罪。
這些還愿者,每人均披一件紅布衫,埋頭不語,目不斜視,整個隊伍沉浸在一片深沉的氛圍中進行。無論是誰,身臨這種場合,這樣的氛圍,都會肅然起敬。這是一場澄心濾念、凈化靈魂的大過濾。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許多還沒有得到科學(xué)的解釋和揭密時,這種“敬神信仰”也會為人類起著抑惡揚善、遵紀(jì)守法、凈化心靈、祈求平安的積極作用,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