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大源村 儺舞和赤膊龍燈(2)
泰鴻子
“赤膊龍燈”,自宋熙寧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是泰寧獨具特色的原生態(tài)民間民俗迎燈藝術(shù)之一。該燈是村民祭祀傳說中的“火龍”,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保一方水土、保一方百姓平安、祛災納福的美好愿望。
大源村對于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十分重視,現(xiàn)在村里90%以上的年輕人都學過儺舞,村口還豎著儺舞的面具雕塑。對于古老的民居也花了不少心思在保持原始風貌的基礎(chǔ)上進行修繕。還新建了不少仿古民居,給現(xiàn)存的居民越來越好的生活環(huán)境。
也許正是因為大源村有著如此意識,才能將它的原始于古老一代代保留下來,也不耽誤與時俱進的步伐。希望我們多年后看到的依然是這個透著靈秀,始終留存著原始、帶著野性氣質(zhì)的古村落。
大源橋燈原稱“火龍”,俗稱“赤膊龍燈”,始于宋熙寧(1068-1077)年間,相傳至今已有九百余年。
“赤膊龍燈”有兩條,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條,“龍頭”、“龍尾”用上等硬木經(jīng)能工巧匠精雕細刻、油漆而成。“龍身”由數(shù)十塊甚至上百塊(每戶一塊以上)長2.6米寬22米的杉木板,木板兩頭開一圓孔,用雜木棍插入兩塊重疊的木板圓孔中互相連接而成,纏上紅布帶,一律右手捏著木棍,木板上不設(shè)置燈籠,只插上特別的蠟燭和線香。兩條龍燈,一條為“公龍”,一條為“母龍“,”公龍“龍頭插齒燭7支屬陽,肩燭4支,取四季順利之意,龍頭共11支燭,寓意新的一年一切從頭開始;“龍身”木板上均分插上6支蠟燭,兩端各插一束香共6支,寓六六大順之意;“龍尾”插9支燭,寓長遠長久、長發(fā)其祥之意;“龍肩”插書有“圣令”字樣小紅旗一面,為奉“天帝旨決”視察。“母龍”龍頭齒燭6支屬陰,肩燭4支,寓四季發(fā)財之意,合起來10支,則是十全十美之意;“龍身”木板上均分插上5支蠟燭,為五谷豐登;“龍尾”亦為9支,寓長長久久之意,“龍肩”插四方小旗一面,為奉“天帝”之命出游。
下大源《戴氏宗譜?藝文篇》中《橋燈行》記述“上元天色渾如洗,風靜云閑月愈美,傍晚家家莊燭橋,飽餐趁早接橋尾……”,這是每年元宵節(jié)傍晚該村村民在月兒初上時連接橋燈的情景,天一黑,打起鬧燈鼓,然手各家鳴炮出燈,出燈時,只有“龍頭”齒燭是點燃的,“龍身”木板上只插兩束瞇著的線香,到規(guī)定的“水口”外,各戶把木板串連起來,才把蠟燭點著,隨著一聲“起燈了”,全部右手捏燈行走,在夜色朦朧中,遠處望去,宛如一條數(shù)百米熊熊烈火的“專龍”,蔚為壯觀,多面手向預定的社廟、文塔、家廟、祠堂順序前進,直至村內(nèi),稍事休息,再沿鄉(xiāng)間小路游玩,于空曠場地“擺字”、“設(shè)陣”,直至蠟燭所剩無幾才散燈回家。
在迎燈隊伍中,最前面是武樂:大鼓、大鑼、大鈸,那鏗鏘有力的鑼鼓聲,營造出熱烈而狂歡的氣氛。燈后面跟隨的是文樂:二胡、嗩吶、笛子等,吹奏出優(yōu)雅而文靜的曲調(diào),那悠揚悅耳的絲竹之音,使人們腦海產(chǎn)生歌舞升平、河清海晏的盛年景象。
赤膊龍燈”其“龍頭”“龍尾”均系上等硬木經(jīng)過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油漆而成。其燃燒蠟燭,更是特制風吹不滅、雨淋不熄的蠟燭,蠟燭燭芯是用一種木質(zhì)疏松的灌木枝條,于頭六月砍伐,鋸成蠟燭需要長度,經(jīng)掛牌烤曬,再油炸后涼干襄上燈芯,澆上蠟油即成特制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