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鐘鼓樓
城太深
鐘鼓樓(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中國古代主要用于報時的建筑。鐘樓和鼓樓的合稱。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于宮廷內(nèi),一種建于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筑。宮廷中的鐘鼓樓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jié)制禮儀之用。城市中的鐘鼓樓早為專用報時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見里)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為啟閉坊門的信號。建于明洪武年間的西安鐘樓鼓樓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實例。此外,唐代寺廟內(nèi)也設(shè)鐘和鼓,元、明時期發(fā)展為鐘樓、鼓樓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
鐘鼓樓又名鎮(zhèn)遠樓,它是古甘州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于此,是河西走廊現(xiàn)存最大的鼓樓。是仿西安鐘樓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磚砌的壇上,面闊3間,進深3間,底寬16米。臺平面呈方形,臺底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gòu)塔形,重檐四面坡,攢尖頂。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典雅莊重,完全是中國民族形式的傳統(tǒng)建筑。樓下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可以通過行人和小型車輛。洞門上方嵌刻著匾額,東“旭升”,西“賈城”,南“迎熏”,北“鎮(zhèn)遠”。樓上四面懸有匾額:東“金城春雨”,西“玉關(guān)曉月”,南“祁連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順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國棟反抗清廷,曾因誘殺巡撫都御史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zhèn)守總兵劉良臣,燒毀此樓。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⒐ず?,亦懸額四面:“九重在望”、“萬國咸賓”、“聲教四達”、“湖山一覽”。
據(jù)《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記》碑刻,鎮(zhèn)遠樓于明正德二年(1523年)由都御史才寬負責(zé)興建,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數(shù)次維修。樓東南角懸有唐代銅鐘一口,鑄造工藝精湛,形體渾厚雄偉,鐘的外壁略呈黃色,又帶鐵青色。鐘高1.3米,直徑1.1米,上細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鐘身有三層圖案,每層六格。上層其中三格為飛天。飛天頭戴花冠、袒上身、下著裙、赤腳、手捧花束,形象優(yōu)美,頗似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飛天的風(fēng)格。中層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長頸、長腿、長尾、展翅;玄武是長嘴、長尾、展翅,作奔走狀,下層為六格,其中三格為青龍白虎。這口大鐘鑄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它既能承受重擊,又能產(chǎn)生宏亮的聲音,鐘聲可傳至金城的各個角落。樓上北側(cè)樹立重修甘州吊橋及鎮(zhèn)遠樓碑一塊,至今保存完整。
樓閣為三層木構(gòu)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jié)構(gòu)精巧,造型雄偉壯觀。雖然鐘鼓樓現(xiàn)在飽受現(xiàn)代化高樓大廈的擠壓,依然不失華麗典雅、莊嚴穩(wěn)健的挺拔。
鐘鼓樓整體建筑結(jié)構(gòu)嚴謹,造藝精湛,雄偉壯麗,這里是人們觀賞甘州街景的最佳觀賞點,游客置身于此,即可獵奇覽勝,尋古探幽,又可品茶觀景,清風(fēng)隨意。讓人賞心悅目,陶然欲醉,樂而忘返。
鐘鼓樓聳立于四四方方的磚包高臺上,基座至樓頂高約30多米,樓閣共有三層飛檐,勾心斗角,雕梁畫棟,結(jié)構(gòu)精巧,造型雄偉壯觀。它是張掖市的一個標志性建筑,是張掖市的圖騰和文化的象征。
曾經(jīng)東去西往的商旅,鈴聲響徹黃沙,流動的旌旗與顛簸的馬車,共同于風(fēng)沙之中鳴奏著粗獷和旖旎的音樂。在古時,站在鐘鼓樓上全城景物盡收眼底。在這里可以看到祁連山頂?shù)陌}皚白雪,依稀可見城外的居延湖泊和牧場。
如今,鐘鼓樓雖然在四周的樓宇環(huán)襯下不再顯赫,在滄海桑田的巨變中鐘鼓樓漸漸失卻原有的作用,隱退到歷史的幕后,成了這個城市雅致的點綴,但鐘鼓樓古風(fēng)猶存,氣勢尚在。
每當張掖城沉浸夜幕之中時,鐘鼓樓就霓虹閃亮,成為該市的一大景觀。鐘鼓樓高高的檐角和雄偉的軀體,在夜色中顯得沉靜、莊嚴,也顯得神秘、親切。
夜色中,鐘鼓樓猶如一座巍然高聳的壯麗城堡,默默地看看周圍車水馬龍的世界。鐘鼓樓這個歷史的坐標,以其古樸的身姿,拓展著歷史,彰顯著一座古城的精髓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