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 鳳凰涅磐之城(4)
新蕊
1947~1950年,共3年,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以、阿共占耶城。
1967年“六日戰(zhàn)爭”中,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東部,立刻開始將整個城市歸入以色列的控制,并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歷史上的名城因各種原因衰敗、毀滅或消失了,而耶路撒冷這個有著6000年以上歷史的古城,卻歷經(jīng)災難,幾毀幾立,依然矗立,至今仍在行使著其城市的使命。
七座山頭環(huán)繞,八個古城門進入(其中耶酥受難門終年關閉),三步一個教堂,五步一個清真寺,還有各種各樣的圣跡,以及戴著小帽蓄發(fā)蓄須的拉比、面裹素巾的阿拉伯婦女和各種各樣的朝圣者。在城市文明的背后,耶路撒冷的宗教文明更是絢麗多彩。
在耶路撒冷的摩利亞山(即錫安山),無論是猶太教還是伊斯蘭教中都有同樣的記載:猶太先知亞伯拉罕愿意服從上帝,在摩利亞山上把自己99歲時生的獨生子以撒獻祭。伊斯蘭教先知易卜拉辛同樣表達了順服上帝之心,把兒子以實瑪利獻出。主在他們舉刀的瞬間出手阻攔,并說我已看到了你的臣服之心……
公元紀年,33歲的猶太拉比耶酥,同樣懷著建立百姓心中的上帝的愿望,來到耶路撒冷傳教,最后被出賣、釘十字架,處死之后3天后又在耶城重生顯靈,40天后升天。
世上的三大宗教在耶路撒冷匯集,無論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和圣公會等,世上數(shù)十億的信徒均奉此地為圣地、宗教原點。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遠古多神教盛行之后,耶路撒冷是一神教確立并發(fā)揚光大的地方。而現(xiàn)在,一個集納多種教派的新宗教—巴哈伊教也開始在此發(fā)展。人類需要信仰,文明進程的長河中信仰也在變化發(fā)展,而耶路撒冷就是一個極好的宗教文明的實驗地和見證者。
而今的耶路撒冷,盡管實際控制權在以色列手里,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國均將其作為自己國家的首都,一城兩個首都可謂世上絕無僅有的事。還有圍繞圣殿山(即錫安山)的宗教矛盾不可調解。耶路撒冷依然在世俗矛盾、信仰沖突、政權爭奪中維持其短暫的和平。
也許,正因為這種幾千年的碰撞,才使得耶路撒冷城如此聞名、如此閃耀。回顧人類的歷史,其實我們不正是在這樣的沖突碰撞中不斷蹣跚前行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