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里的優(yōu)雅 筆架(筆格)
璇娟子
筆架,又稱筆擱、筆格、筆枕或筆山。系傳統(tǒng)文房用品中必備的器物之一,專門用來擱置毛筆。書畫時在構(gòu)思或暫息藉以置筆,以免毛筆圓轉(zhuǎn)污損他物。
筆架具體的產(chǎn)生年代已不可考。有史料所載,南朝梁吳均(469-520年)作《筆格賦》:“幽山之桂樹……剪其片條,為此筆格”,由此推斷,筆擱應(yīng)至少有1500余年的歷史了,但這一時期的傳世品還不曾發(fā)現(xiàn)。
唐代筆架流傳下來的極為罕見,從文獻來看,此時的筆架已經(jīng)成為文房的常設(shè)之物。
宋代筆架傳世品和出土物較多,材質(zhì)多樣,有銅、瓷、石等,其形多為山形。
目前,所見最早的筆格實物是宋代作品。1981年7月在浙江諸暨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石雕筆格實物,其高5.9厘米,長26.8厘米,底寬2.9厘米,通體雕琢錯落有序的山巒二十座,石質(zhì)細膩潤滑,色澤黝黑,造型別致而奇巧,仿佛讓人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另外,在浙江衢州宋代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座山形水晶筆格,造型簡練,矮而寬,表現(xiàn)出當(dāng)時寶石加工的精湛工藝。在宋元時,制作筆格的材質(zhì)還有陶瓷,例如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的元代青白瓷筆格,就是一件珍品,通體鏤雕成山峰形,浮云環(huán)繞,山腳飾水浪花紋。
到了明代,筆架成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質(zhì)更加多樣,不但有珊瑚、瑪瑙、水晶,還有瓷、玉、木等。
明中、后期,我國的竹、木、金、玉、象牙、犀角等雕刻藝術(shù)出現(xiàn)了空前的發(fā)展。在明萬歷年間,文房清玩興盛,于是各種材質(zhì)工藝的筆格蜂擁而出,美不勝收。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一件明末牙雕龍紋筆格,通高9厘米,圓雕五峰二龍,其形精美,龍騰水怒,山勢峻拔,融實用與觀賞于一體。
明代的玉筆格以三峰者居多,峰或為柱狀,或為較寬的片狀,其上多有圓形孔洞或裝飾。明代的銅筆格也很出名,以五峰居多,呈拱形站立狀,多采用空心鑄造工藝,外有溫潤斑斕的色澤,文人筆耕之余,可用來把玩。
清代筆架更勝明代,材質(zhì)有玉、紫砂、水晶、銅、木、琺瑯、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為名貴。
筆架的材質(zhì),瓷、木、紫砂、銅、鐵、玉、象牙、水晶無不具備。其中實用性的筆架以瓷、銅、鐵最為普遍,觀賞性的則以玉筆架最為典型。
以木為筆架的年代較為久遠,但傳世品不多見,以明清兩代的器物較為常見。有紫檀木、黃楊木、沉香木等。
銅制筆架多為螭龍形狀,宋陸游詩:“熟睡李書橫竹架,吟余犀管閣銅螭”。但宋元之物極少發(fā)現(xiàn),目前所見多為明清之物。
瓷質(zhì)最為普遍,特別是明清之際,樣式更為豐富,流傳更為廣泛,不僅適用,而且講究觀賞,質(zhì)精形美。迄今所見最早的瓷質(zhì)筆架為江蘇無錫北宋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影青瓷獸形筆架水注,為一件筆架和水注兩用器物。
清代瓷筆架以乾隆朝制作最精,以山形筆架為例,較明代更為自然隨意,極富天趣。
玉筆架在宋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清時廣泛流行。從傳世品看,宋代玉筆架為山形,峰柱較矮,峰頂齊平。此時的玉筆架以實用為主,故不見有過多的雕琢痕跡。
筆架式樣繁多,玉筆架有山形者、臥仙者、舊玉子母貓、十二峰頭為格者、也有單螭起伏為格者;瓷則有哥窯三山五山者、白定臥花娃;木則有老樹根枝蟠屈萬狀;石者有峰嵐起伏者。
筆架以型簡意深,天然渾合,意境悠長為貴;雕工繁縟、工藝濃郁、人為造作為下。
筆架作為一種實用兼賞玩的器物擱置于案頭,可觀、可玩、可賞,豐富多彩的造型和工藝更增添了藝術(sh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