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各朝的官服 極具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2)
寒珍
傳說獬豸能明辨是非
宋代官品服色,基本沿襲唐制。按宋制,官員凡服緋、服綠二十年者,如歷任無過,經(jīng)審核后可改授更高一級的官服。因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刑部尚書、刑部侍郎、大理卿、大理少卿等為執(zhí)法之官,其官服也與眾不同,均戴獬豸冠,佩青荷蓮綬,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jù)說這種神獸能明辨是非。《述異記》記載:“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扁初艄?,是按獬豸角的形狀做成的帽子,古代法官常戴這種帽子,寓意執(zhí)法公正。直到清代,御史及按察使的“補服”前后還繡有獬豸圖案。
明清補服飾禽獸圖
明清時期的官服稱為“補服”,又稱“補子”、“補袍”或“補褂”,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在前胸后背處分別裝飾有一塊方形的圖案。圖案一般用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方法制作。明代補子織在大襟袍上,所以前后補子都是整塊,清代補子是縫在對襟褂上的,因此補子前片都在中間剖開,成兩個半塊。另外,明代補子以素色居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而清代補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紺色、黑色和深紅色等。補服圖案用飛禽代表文官,用猛獸代表武官。從傳世的補服來看,明代文官補服圖案均用雙禽,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服圖案只有單只禽鳥。
吉祥鳥彰文臣賢德
猛獸圖顯武官威儀
明清兩代補服上的鳥獸紋飾和等級大同小異,清代對補服圖案的規(guī)定是: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鷴,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鵪鶉,九品用練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獅子,三品用豹子,四品用老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顯然,文官補服用禽鳥為吉祥圖案,是彰顯其俊才賢德,武官補服用猛獸為吉祥圖案,是彰顯其威儀勇猛。
文官一品用仙鶴補服,其含義主要源于《詩經(jīng)·小雅》中的“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取其奏對天子之意。另外,仙鶴在吉祥鳥中地位僅次于鳳凰,而鳳凰是皇后的象征,故仙鶴有官居一品的寓意。
二品圖案的錦雞亦稱“金雞”、“玉雞”,有一呼百應(yīng)的王者風(fēng)范,其羽毛色彩絢麗,傳說還能驅(qū)鬼辟邪,是吉祥的象征。
三品圖案的孔雀是一種大賢大德、具有文明品質(zhì)的瑞禽,是吉祥、富貴的象征。
四品圖案的云雁飛行有序,是文明禮儀的象征。
五品圖案的白鷴行止嫻雅,又稱“義鳥”,是忠誠高雅的標(biāo)志。
六品圖案中的鷺鷥亦稱白鳥,羽毛潔白,飛行有序,寓意廉潔守法。
七品圖案的鸂鶒是一種水鳥,也叫“紫鴛鴦”,鴛鴦成雙成對,鴛鳴鴦和,象征堅貞忠心。
八品圖案的鵪鶉寓意平安,是一種吉祥鳥。
九品圖案的練雀又稱練鵲、綏帶鳥,是權(quán)力和富貴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