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 閩南人一生中總會有的花語
終紛盡
一種民俗活動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相應(yīng)的祭祀用品,在閩南這個多習俗、重習俗的地區(qū)亦不例外,“結(jié)婚、生孩子、起大厝”—這是閩南人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在這三件大事的儀式中,更是離不開一些祭祀用品,“纏花”便是其一。
“纏花”是一種擁有悠久歷史背景的傳統(tǒng)民間技藝,利用卡紙、細鐵線、紅頭繩,通過纏、繞、捏等技法制作成仿真花。閩南婦女自古以來有插花的習慣,但鮮花容易凋謝,不知何時起便有人開始做這種仿真花。細致典雅的纏花,成了閩南婦女的日常頭飾及祭祀的必備用品,都寓意富貴吉祥,故而又俗稱為“吉花”、“春仔花”。
按習俗用途,纏花可分為各種場合可用的普通“吉花”;新婚時用的“新娘花”、“婆婆花”;祝愿用的“孩童花”、“壽花”;喪事用的“答禮花”等。在閩南傳統(tǒng)禮俗中,結(jié)婚當天新娘需回禮給婆婆一朵纏花,這是結(jié)婚儀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回禮,俗稱“婆婆花”。婆婆花由一朵形似人張開嘴巴的開口緞花和一朵普通緞花組成。插“婆婆花”時,要先將緞花插入開口緞花內(nèi),再一起插戴在頭上。緞花表示新娘,開口緞花代表婆婆,隱喻新娘進門后,婆媳和睦相處不吵嘴,可以同嘴同聲持家。
隨著大批閩南人出洋僑居,也將纏花及其習俗帶到了當?shù)?。每逢過節(jié),紅白喜事時,人們頭上都要插上各類的纏花。一水之隔的臺灣亦是如此,在《臺北市志》中就有文字記載“女人素重身飾,蓋欲以珠光寶氣眩其華貴也。種類其多,述之其下”;“發(fā)簪:有使用造花者,亦有使用生花者。造花系用紅綢或繡線織制,稱春仔花、繡線花、綢春花等”。
以往制作的纏花造型有六七種,現(xiàn)在用得最多的主要有三種:形似蝴蝶造型的“雙龜雙鹿”;像燈籠花的“雙花”及“單花”。“雙龜雙鹿”、“雙花”主要在喜事中使用,而“單花”一般用于喪事中的“答禮花”。
纏花造型大多以花卉為主,動物造型也有,但較少?!袄p花”寓意都力求吉祥,故常用“石榴”造型表示“多子多孫”;“鹿”與“龜”造型,則用來送婆婆和祖母,有“福祿歸壽”的祝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