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揭陽正月民俗
我愿溺海
正月里,潮汕各地均有舉行一些活動做為慶賀的風俗。揭陽市就出現(xiàn)了一些有別于其他地方的有趣的習俗:
燒龍
這一習俗已有30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初十,天剛擦黑,揭陽市東山區(qū)磐東喬西村的廣場就被從四方趕來的村民們圍個水泄不通。據(jù)介紹,燒龍在這里已經(jīng)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逢遇豐收或村中有喜事的年頭就舉行,都是在正月初十的晚上。
行彩橋
元宵節(jié)前夕,潮汕揭陽地區(qū)大都有“行彩橋”的習俗。
“正月十一行頭橋”是市民度元宵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這在舊方志中有所記載,清乾隆《揭陽縣志》載:“(上元)婦女度橋投塊,謂之‘度厄’?!泵磕甑脑?jié)期間,揭陽地區(qū)彩橋如虹,行人如潮;花燈似海,夜空若晝。
節(jié)前,市區(qū)榕城的大小橋梁均被彩燈、彩旗裝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橋祈福,熱鬧非凡。彩橋周圍懸掛著成百上千幅繡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貴吉祥”、“國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祥的標旗彩幅,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位于榕城打銅街的石獅橋是每年最熱鬧的地方,數(shù)以千計的人們將此橋圍個水泄不通,大家一邊行橋一邊摸著橋頭的石獅,默念佳句:摸獅頭,富雅嫻(“賢惠”的意思);摸獅肚,娶雅妻;摸獅耳,生阿弟;摸獅鼻,寫雅字等等,祈望能夠過個豐收、吉祥、安康的年。盡管人潮如涌,但是男女老少仍樂此不疲,到處蕩漾著歡聲笑語。
安仔燈
可與“泥人張”相媲美。榕城“破門樓鄭”正月十一“吊安仔燈”,也是民間一種別具一格的民俗。因潮汕話中“燈”與“丁”諧音,“吊燈”即“吊丁”,舊時吊安仔燈主要是為了祭祀祖先,祈求財丁興旺、子孫發(fā)達,演繹到現(xiàn)代則有弘揚民俗傳統(tǒng)的意義了。
安仔燈里擺設(shè)的“泥安仔”來自潮州浮洋,一團泥巴,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揉搓、彩繪,再放到通花雕木櫥里,便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群眾所熟悉的歷史古裝泥塑戲?!皢蔚陡皶?、“昭君和番”、“桃園三結(jié)義”,每一組泥塑好像都在講述著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惟妙惟肖。除了這些大家熟悉的“典故”外,還有一些反映潮汕風土人情的“泥安仔”,“喝工夫茶”、“挨磨”、“打籠”等等,樣樣精細,跟北方的“泥人張”相比,別具潮汕人精、細、巧的特點。
做丁酒
在該市東山區(qū)有一處叫“新河”的村子,凡在上年度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設(shè)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酒”。宴客的席式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在舊社會,主人為了不失面子,也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之錢銀用來應(yīng)付弟弟沉重的辦宴費,這就是“生阿弟賣阿兄”俗語的來歷。
解放后,該村雖仍有元宵“做丁酒”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或酒店進行,且單限于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送香船
在揭東縣霖磐鎮(zhèn)一個叫“桂東”的村莊,正月十六也有“送香船”的風俗。這一民俗始于明末,每年正月十六,桂東人都要舉行這一莊嚴而神圣的傳統(tǒng)儀式。這里地處榕江之濱。“香船”是村民用竹篦和紙糊成的一條張著口的、長約4米的大鯉魚。農(nóng)歷正月十六下午,各家各戶都把象征著穢氣的香、紙等物投進鯉魚口中,寄寓了人們祈禱風調(diào)雨順、平安吉祥的良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