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尉氏縣洧川城隍廟
陽德醬
洧(音wei)川鎮(zhèn)在縣城西南約卅余公里處。洧川是一座有著千余年歷史的古鎮(zhèn),隋唐時期曾在這里設州稱洧州,金宣宗二年(公元1218年)設縣直至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代初將洧川縣分割劃歸長葛、尉氏,洧川才成為鄉(xiāng)鎮(zhèn)。洧川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雙洎(音ji)河、杜工河、黎明河三河環(huán)繞洧川古城。洧川名人雅士輩出,司馬懿、魏征、呂蒙正等古代名臣,著名隱士阮籍,著名書法家鐘繇皆出自洧川。得益於政區(qū)級別降低,這里沒有較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不少文物古跡遺址得以保存;城北有周靈王故陵、柏崗寨、韓國鴻臺宮故址,城南有牛脾山、司馬墓、陳里故里,城西有隱山崗,魏征廟,城東有桐子產(chǎn)故居、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故里,城內(nèi)有宏偉的明代建筑城隍廟、洧陽書院、培風書院、奎文書院,并曾存有漢代著名碑刻“尹宙碑”等。
洧川城墻為大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構(gòu)筑,城墻高二丈六尺,周長九里四十步,開五門。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縣張恭復修,在五座城門各建門樓。明、清之際曾十二次復修擴建,女墻,樓垛、馬道全以磚砌,整齊堅固高大宏偉,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湯”之稱。民國時期洧川城屢遭兵燹城毀門傾,僅大南門幸存,大南門寬7米,進深 13.5米,高10米,內(nèi)外壁均由大青磚砌筑,底部青石鋪基,頂部為半圓形拱券門,建筑古樸雄渾壯觀。
洧川古城墻垛為柿花形狀,據(jù)說只有出過狀元的縣才允許建柿花形的城垛,呂蒙正、劉理順就是兩個不同朝代的洧川籍狀元。南城門通道頂端正中央,從墻縫里頑強地長出一棵柏樹,至今已是五百余年樹齡,古柏枝繁葉茂傲立城樓俯瞰全城堪稱奇景,它與已經(jīng)坍塌的北門城樓頂?shù)挠軜溥b相呼應,當?shù)卦小颁⒋祥T到北門百(柏)里有余(榆)”的說法。古柏樹被居民們視為神樹,有人在城門上柏樹前建起了簡易的祭壇。護城河通常都在城外,洧川古城的護城河卻在城內(nèi),一旦敵軍攻入城內(nèi),一百多米寬的護城河肯定會讓敵軍瞠目結(jié)舌,也足以延緩敵軍的進攻,甚至有受到內(nèi)外夾擊的可能。
洧川城隍廟位于洧川鎮(zhèn)城中心路北,據(jù)《洧川縣志》載:該廟建于明初,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順治年間又曾多次重修。
廟內(nèi)原有大殿五間,拜殿五間,東西廊房各二十五間,戲樓一座,寢殿六間,大門三間,大門外有明弘治年間石獅一對,整個城隍廟占地約15畝,解放前為洧川縣舊政府所在地,已將原東西廊房改建為東西排房。解放后,洧川縣人民政府設在這里。尉、洧合縣后,洧川縣撤銷,現(xiàn)在城隍廟為尉氏縣人民文化館洧川分館所使用。
洧川城隍廟廟內(nèi)現(xiàn)存大門三間,拜殿五間,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丈,硬山頂花疊脊(原為琉璃脊剪邊)拜殿梁架結(jié)構(gòu)獨特,殿中橫排四根內(nèi)柱直達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橫梁,梁上立柱,架梁托檁,檐下出飛椽,有檐檁,大小額枋和平板枋,枋上施以彩繪,檐下有方形明石柱,每面四根,共八根,正面柱上刻有楷書對聯(lián),中聯(lián)為:“澤沛人寰御災捍患神功大,靈著陰府彰善懲兇圣鑒真”,邊聯(lián)為:“ 赫赫明明賞罰世間善惡,昭昭耿耿扶持宇內(nèi)人民?!北趁媸线吢?lián)“聰明不蔽舉念經(jīng)回已早知,正直無私到頭善惡終殊報”,中聯(lián)“世事難齊冥府鑒觀從不奕,人心叵測幽靈炯照總無私”。
在拜殿內(nèi)自第一架橫梁之上置透雕木格棱,正中三間分別置隸書匾額,中為“公正堂”右為“負責任”左為“守紀律”九個大字(此三塊匾應為民國時原洧川縣0所置)。拜殿兩旁有東西廊房各六間,雖已改造過,但其木架結(jié)構(gòu)未變,拆除磚墻即可恢復原來本色。
洧川城隍廟原有山門高大雄偉,為樓閣式,不幸于大躍進年代被毀,現(xiàn)在的大門雖經(jīng)改造,但仍是原山門木架結(jié)構(gòu),有明柱,大小額枋,平板枋,拆除磚墻即可顯現(xiàn)出原中門及左右偏門,仍不失雄偉之氣。特別是大門南側(cè)的一對石獅,通高247厘米,東西長77厘米,南北寬58厘米,其中座高107厘米,獅高140厘米,石獅雕刻圓渾古樸。東邊石獅獅座前額刻有銘文共62字,大都模糊不清。經(jīng)考證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所刻,故此對石獅已近五百歲了,實是一對具有較高價值的明代石雕藝術(shù)品。
如今洧川城隍廟是洧川鎮(zhèn)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一九八五年被尉氏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零年劃定了保護范圍。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