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睡眠講究 亥時入眠佳 五更起床妙
迎春
在中國古代,如何睡覺以及如何睡個好覺等都有相當多的講究。古人認為,睡覺不僅是休息,還是一種養(yǎng)生;不僅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學問。
亥時入眠最佳
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已總結出一套“睡覺原理”,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典籍《黃帝內(nèi)經(jīng)》就有較大篇幅對健康的睡法和睡覺作了詳細敘述。
古人嚴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從具體入睡時間來看,亥時被認為最佳。亥時自漢代被稱為“人定”時分,人定即人靜,也即21時-23時之間,東漢末年的《孔雀東南飛》就有“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之語。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亥時三焦經(jīng)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 具有主持諸氣、通調(diào)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此時睡覺,百脈可以得到休息,對身體十分有益。
如今的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要在晚上21點就睡覺,難度恐怕相當大,但再晚也不能晚過23點。因為23點為子時,此時膽經(jīng)旺。中醫(yī)理論認為,“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于膽?!蹦懹譃樯訇?,“少陽不升,天下不明”。即此時不睡覺,第二天就沒得少陽之氣升起,人就沒有精神。
“五更”起床最妙
古人崇尚早起,一般早上4點左右就起床,即便帝王之家亦如此。據(jù)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深夜就寢,五鼓而起”。需要上早朝的臣僚們起床時間更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
《曾國藩家書》曰:我朝列圣相承,總是寅正(早晨4點)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
蘇東坡被認為是一位會睡覺的高人,他從不睡懶覺,每天“五更初起”。但他起來后并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學習,而是梳頭洗臉一番,穿戴整齊后,再找一張干凈的榻閉眼躺一會兒,稱作“假寐”,即 “再瞇一會兒”,無異于睡個回籠覺。蘇東坡樂于假寐,并深得其妙,稱“數(shù)刻之味,其美無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對睡姿、朝向也頗講究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睡覺時的睡姿也很在意,認為睡覺姿勢不好不利于健康。
人類睡覺的姿勢主要有仰臥、俯臥、側(cè)臥三種,這三種姿勢哪種好?古人有個七字評價:“側(cè)龍臥虎仰癱尸”。最講究睡覺的宋代人還總結出一套理論,如南宋著名理學家蔡元定曾推出22字《睡訣》:“睡側(cè)而屈,覺正而伸,勿想雜念。早晚以時,先睡心,后睡眼。”
古人一般認為側(cè)臥最好,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里說:“屈膝側(cè)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這個觀點也為中國道家所崇尚,《道藏.混元經(jīng)》持有類似的觀點:“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cè)曲?!?/p>
在尋找到最佳睡姿的同時,古人還在睡覺的朝向上進行了探索。古人認為,以東為上,西次之;南亦可,北不宜。有的養(yǎng)生家干脆認為,睡覺的朝向宜“寢恒東首”,即睡覺固定頭朝東,腳朝西。其理由是,東方主春,主升發(fā)之氣,四季頭朝東睡覺最適合,“謂順生氣而臥也。”
但現(xiàn)代有的科學家認為,南北向與地球磁場方向一致,睡眠效果更好,這和古人“南北向”睡覺不宜一說相悖。
春夏秋冬該如何睡覺?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篇》其中的《四氣調(diào)神大論》指出,上床睡覺的時間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時而動:春夏兩季,應“夜臥早起”,秋季則要“早臥早起”,冬季宜“早臥晚起”。
春夏,陽氣往外面發(fā)泄,外界溫度比較高,體內(nèi)陽氣相對空虛,應順應大自然的節(jié)律,陽氣要盡情往外面發(fā)泄,所以晚睡早起。而冬季陽氣開始收藏,動物冬眠了,人也要靜下來,少到戶外活動,宜早睡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