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許村
鈞溢
許村,安徽省歙縣的一個文化古村落,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鐘。“十里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對她的贊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是鑲嵌在黃山山脈中的一顆古樸而璀璨的明珠。
許村位于安徽歙縣西北部,距縣城18公里。相傳南朝大文學家,新安太守任肪曾隱居于此。任肪喜至村東溪垂釣冶情,故許村古稱肪溪。古建筑群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以前即為歙北要沖,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許氏遷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許氏為徽州大姓,許村則是徽州許姓淵藪,明末大學士許國、清末翰林許承堯均為許村許氏后裔。歷史上,許村為官道要沖,商幫云集,現(xiàn)為鎮(zhèn)所在地。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fā)達,村落建設迅速發(fā)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100余座。
村落布局
許村的村落布局和原有水系,也是許村文化遺產(chǎn)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許村村落的選址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傍山依水,風貌極佳,體現(xiàn)了風水理論中“共生、共存、共榮、共樂”四大基本特征。同時,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著古人選址時所作“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tài)勢。許村不僅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更有絕佳的自然景觀。如:文、武山,獅象把門,騎馬石、大刀石,仙人洞、仙人下棋,獅子盼過河等,并早在唐末設下了許村十二景:武岳凌云、文峰貫日、林嶂環(huán)青、黃山蘊秀、西溪漁唱、箬嶺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讀、任公釣臺、淮陽忠廟、沙堤晚翠、古寺晨鐘。這是最早對于許村山水風光的記載。而唐代大詩人李白更是在此為后人留下“千里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的美麗詩篇。
許村箬嶺古道是聯(lián)結(jié)古徽州府和安慶府的重要官道。古道由青石板鋪就,自許村直達黃山腳下的譚家橋。是國內(nèi)保存最長最完整的古官道,沿途植被垂直分布顯著,峰巒疊嶂,陰雨天山上云霧繚繞,遠觀如黃山云海,身處其中則又似云中漫步。古道邊沿途設有古涼亭,供行人車馬歇腳。古道深處村落隱隱,箬嶺關現(xiàn)仍存有屯兵城樓和古汪公廟遺址。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許村文化
許村尊師重教,文風昌盛,綿延千年而不絕?,F(xiàn)在能見的部分許氏家譜中就記載有27位進士,11位舉人。南宋時,許著的家塾—雙桂堂,培養(yǎng)出四位進士,其中有宰相程元鳳,聲名顯赫學者方回。明代,“四山樓”培養(yǎng)了三朝元老許國。民國初有許家澤的儀耘小學免費教育。行善重教,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題詞“節(jié)勵松筠”,其人才輩出的遺風一直延續(xù)到近代,許本震博士在1926年和1927年,兩次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在德國慕尼黑和瑞士洛桑舉行的世界教育會議,是國內(nèi)著名教育家。1946年,不懼威脅,毅然將在南京梅園新村房子售給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代表團使用。許氏不僅有“一狀元、二解元、三代北大生、四院士、一門五博士、”更為共和國貢獻了河海大學校長等一大批人才。
許村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華。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尤以高陽廊橋、雙壽承恩坊、大觀亭、五馬坊構(gòu)成的元明建筑群,為國內(nèi)罕見,堪稱古建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