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
止于心
粵劇是嶺南最重要的地方劇種,流行于粵語方言地區(qū)?;泟〉男纬纱蠹s經(jīng)歷了300余年的過程。從明未清初弋陽腔、昆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廣東出現(xiàn)了“本地班”,到太平天國革命前,是粵劇的萌生期;而從粵劇名伶李文茂響應(yīng)太平天國起義,率粵劇界舉旗反清到“粵劇中興”,是粵劇的揚花期;從志士班的改良活動到“五四”運動前后,則為粵劇的定型成熟期。在志士班的改良活動以前,粵劇是用“官話”演唱的,改良期間才開始用廣州方言演唱。這一改良,使粵劇的特點得到明顯的加強,并顯示出一種完全獨立的自為的狀態(tài)。
早期粵劇唱腔以梆子為主,受徽班影響以后也以西皮二黃為基礎(chǔ)唱調(diào),并保留部分昆弋腔。志士班的改良從演唱語言入手,在將“官話”變?yōu)閺V州方言時,唱腔也隨著得到改良,改良后的唱腔也就叫作“新腔”。新腔較舊腔來說,基本音調(diào)雖不變,但節(jié)奏變慢,旋律更為豐富多姿,而且調(diào)性可以靈活外理,曲調(diào)的使用越來越多樣化,在此基礎(chǔ)上,利用節(jié)拍的延伸或縮減,還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板式。
在音樂方面,粵劇吸收了廣東民間音樂素材和表現(xiàn)手法,更好地為劇情服務(wù)?;泟〉囊恍┣凭褪莵碜詮V東音樂名曲。早期粵劇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diào)簡單。進入成熟期以后,粵劇所使用的樂器達四十余種之多,甚至接納了多種西洋樂器,如薩克斯管、小提琴等,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這在當時的戲劇界是少見的,顯示出嶺南戲劇勇于革新的精神。
粵劇最初的演出劇目“江湖十八本”并非粵劇獨有,而是從其他劇種傳來。“粵劇中興”以打開,粵劇的主要科目是“大排場十八本”。即《寒宮取笑》、《三娘教子》、《平貴別室》等十八個傳統(tǒng)劇目,影響面較廣。幸亥革命前,為了宣傳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主張,革命黨人通過志士班對粵劇進行改良,“借古代衣冠,實行宣傳黨義”。新編了不少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粵劇。如《地府革命》、《文天祥殉國》、《博浪沙擊秦》等等。黃魯逸、陳少白、梁垣之等或編或演了不少帶有革命意味的新劇。
粵劇界著名的演員,早期有李文茂、鄺新華、蕭麗湘、千里駒、靚元亨等;后來的“四大家”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享譽極高;當代以紅線女最為突出,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