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山陽地方民間文化
椏豪醬
山陽是山的世界,山(指有人類的山)又是民間文化的搖籃。故山的世界也是民間文化的世界。特別是在宋、元、明、清的近千年間,山陽人民備受兵荒馬亂之苦。迭遭瘟疫、旱澇、蝗蟲之災,生靈涂炭,人口銳減,有些地方人煙絕跡。明、清王朝曾三次從外地移民,人雜南北十省之多。四面八方的移民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山陽自然成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薈萃之地,自然形成了同邑習俗迥異的獨特文化景觀。具有山陽特色的地方文化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情歌
山陽情歌浩如煙海,其中包括初識歌、試探歌、靜美歌、迷戀歌、起誓歌、送郎歌、相思歌、幽會歌、私情歌、逃婚歌等。情歌歌唱愛情是高尚的愛情,美好的愛情。是男女青年真摯感情的自然流露。內容健康、高雅、生動逼真、動之以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曲調婉轉優(yōu)美,秦風楚韻互滲,豪邁纏綿并存,聽者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解放后,山陽情歌勝似滿園春色,姹紫嫣紅,異彩紛呈,普及之廣空前絕后,童叟皆歌、婦孺皆唱。極左思潮泛濫期間,情歌難逃厄運,如今情歌已走出低谷。
二、孝歌
孝歌,有叫陰鑼鼓的,有叫喪歌的,有叫挽歌的,有叫打轉轉鼓的,還有叫打代思的。
孝歌本來是為亡者守靈而歌,現在卻早已超越了這個特定環(huán)境。特別是在一些文化匱乏的邊遠山區(qū),它成了群眾文化娛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深溝野洼到集鎮(zhèn)川道,從單莊獨戶到村莊院落,到處都有歌師。人們無論是翻山越嶺,田間勞動,放牛牧羊,采藥砍樵,還是閑暇無事,到處都是孝歌飛揚。真可謂無處不有處處有。
孝歌為什么能夠憑借人民大眾的口耳相傳,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呢?十年潔劫,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撥亂反正之后,為什么能夠春風吹又生呢?因為孝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閃爍著集體智慧的光華;融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奇聞軼事、民謠諺語、謎語笑話于一體,有較強的思想性、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語言生動、幽默、詼諧、合轍押韻、瑯瑯上口、易懂易記易流傳。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對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yǎng),促進健康的娛樂活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孝歌集》已由山陽縣政協學習與文史委員會于1997年出版。
三、八仙鼓
打鼓藝術種類繁多,但沒有一種能和山陽八仙鼓媲美的,就拿譽滿華夏的安塞腰鼓來講,也只不過寥寥數招,遠不及八仙鼓氣勢磅礴。八仙鼓師吳留成六、七歲時便跟父親(著名八仙鼓師)學習打鼓,十幾歲時就能獨當一面地操槌擊鼓。而后又經多年磨練,他終于成了山陽獨樹一幟的八仙鼓教師。
每到逢年過節(jié)或重大慶典,那里響起了八仙鼓聲,那里就有吳留成的身影。但見他用鼓指揮著下手,起落有序,在鼓面上時中時邊,時緊時松,時輕時重,時而流水叮咚,時而萬馬奔騰。撲朔迷離的套路,龍飛鳳舞的槌花,把握得瀟灑自如,渾然一體。使高山流水者聽(看)不出絲毫破綻;讓廣大看熱鬧的外行看得眼花繚亂,聽得激情滿懷。觀賞者人山人海,時而看得呆若木雞,時而聽得拍手稱絕。鼓停了,鑼息了,他們還翹首以待,企盼著再來一通。
四、社火
社火以高蹺、芯子、獅子、彩船、大肚羅漢戲柳翠、鷺鷥鹐海蚌、騎獨杠等組成,其中芯子為社火核心。
山陽縣中村鎮(zhèn)上灣、街道、下灣的芯子為全縣之冠,或許在陜南也是獨一無二的。據調查這三村自清末至今,從未聯合舉辦過社火,總是各自為政,在爭強好勝思想的驅動下,在激烈的競爭中,他們各顯其能,挖空心思,不惜一切代價,要把芯子辦得出類拔萃。因此,中村鎮(zhèn)的芯子總是以高、巧、奇、玄稱著。如《三打白骨精》中的孫悟空(四歲男孩)手執(zhí)金箍棒照準白骨精(四歲女生)腦門,凌空俯沖打將下來,白骨精雙劍交叉架住,這一讓人失魂落魄的驚險造型,只有金箍棒頭與雙劍交叉處焊接,讓內行看不出星點馬腳,使觀眾嘆為觀止。陜西電視臺曾赴該鎮(zhèn)錄像,從此中村社火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