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梨為啥不切開吃
暢暢醬
碭山有個習(xí)俗,梨子不準(zhǔn)切開吃,其原因據(jù)傳說有三個方面。
一是語言忌諱。“分梨”的諧音是“分離”,這對注重親情的碭山人來說,母子不快,情人不悅,親朋好友也避諱。既然大家都反對,何必“分梨(離)”呢?
二是拆字不吉。梨若分開來看,則是由“利”、“木”二字組成,利木有刀光之災(zāi),切膚之痛。聽起來不寒而栗。本來“利木”出自《齊民要術(shù)》:“刺皮木之際,令深一寸許,木還向木,皮還向皮。”說的是嫁接,因接樹要以刀利木,故稱此果為“梨”。讓測字先生解釋成那樣,誰還敢分梨?
三是源于一個民間傳說。說的是古時碭山城北有一老漢,積勞成疾,臨終時,也沒積下什么家業(yè),只好指著院里的一個大葫蘆,給兒子比劃著,意思是:等成熟后,把它摘下來,鋸開它的頂,掏出里面的種,種到地里去。一變十,十變百,葫蘆肚大籽多,繁衍極快,慢慢日子會好起來的……
可兩個懶兒子理解錯了,不知道父親葫蘆里裝的什么藥,還以為有什么寶貝或祖?zhèn)髅胤侥?,于是父親剛剛咽氣,弟兄倆就迫不及待地劈開葫蘆,結(jié)果一無所獲。兩人望著這說嫩不能吃,說老又無籽的葫蘆,直抱怨爹爹無能,只好一人分得一個瓢,外出討飯……
梨的形狀極像葫蘆,葫蘆切開有分瓢討飯之嫌,那么梨子切開,恐怕更悲,所以,人們至今也不切開吃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