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半柳
“葫蘆節(jié)”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此外,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拉祜族過火把節(jié)。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一日,為拉祜族的“擴塔”即春節(jié),也就是拉祜年。
葫蘆節(jié)
每年農歷的十月初十,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蘆節(jié)”,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每年這天拉祜族人民,穿著燦爛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帶著自釀的美酒與糯米做的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每個村子的廣場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慶?;顒?。
年青人、老人們吹著蘆笙,姑娘們跳著歡快的集體舞,舞蹈盡情的表現(xiàn)著在四季之中,人們從最開始的犁地,撒種開始,一直跳到最后豐收的喜悅,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的美好年景。入夜,燃起篝火,伴隨著悠揚的音樂,低沉的木鼓,老人們把自己一生的遭遇,從母親辛苦的生育,艱難的成長歷程,直至成親,離開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到青春不再,滿目滄桑,一個個哀怨、凄美的故事隨著老人的歌聲,在月色中緩緩道出,在這如水的月色之下聆聽著這嘶啞的聲音,火光跳躍,木鼓聲聲,仿佛生命之河正在身邊慢慢流走,而那一去不回青春年華,也好象又開始在這月色下流淌、環(huán)繞。
就這樣,在以后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著、唱著??柿耍O聛砗瓤诿拙?,餓了,吃一口粑粑,再接著跳,接著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別的人再繼續(xù),用他們或優(yōu)揚,或嘶啞的聲音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哀愁,用他們或年輕,或衰老的身體表達著對“葫蘆”這種帶給他們生命的圣靈的感激與敬意,無論一生中是否經(jīng)歷許多的苦難,“生命”是永遠值得感謝的。
祭太陽神節(jié)
瀾滄縣拉祜族太陽神廟,建在背東向西的山坡上,除了在右頭頂上留著智慧之辮的祭司能進去之外,任何人嚴禁入內。
祭太陽神在立夏日,拉祜人說,這是一年中太陽賜光最多的一天。凌晨,婦女們手持竹籮,內裝爆米花,圍著寨心樁邊跳邊撒,敬獻神靈,祈禱年豐。跳完,男人們敲著鑼鼓,手持長刀,列隊向山坡行進,先到太陽神廟下方的祖廟里燒香磕頭祭祀祖靈,然后到太陽神廟,列隊廟旁,舉行祭祀。祭司念咒,人們邊唱邊歌,邊撒爆米花。此時太陽偏西,陽光直射神廟,金色的陽光、雪白的米花映襯著人們肅穆的面孔。直到祭司念完咒語褥詞,人們把爆米花全部撒完,太陽落山,整個儀式才告結束。
拉祜擴塔節(jié)
拉祜擴節(jié)(又名:擴塔節(jié))就是拉祜族的新年佳節(jié),分為過大年、過小年兩次。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過大年,正月十五是小年。大年一般要過5天,從大年三十開始至正月初四結束。年三十以前,所有分散居住在田棚、地棚里的人,都要返回村寨,清理居室,打掃寨場,收洗衣物行李和炊具。除夕這天,家家蒸糯米飯、春糍粑,寨子里碓聲此起彼伏熱鬧異常。寨內男子要舉行一次狩獵活動及開展一系列文體活動,諸如打秋千、打陀螺、跳歌等。這此年節(jié)活動,數(shù)跳歌最引人入勝。跳歌又稱跳蘆笙舞,在拉有電話燈或燃有篝火的寨場上舉行。
過年時間因支系不同而異,拉祜西是從十一月起到第二年的一月止。一般在十一、二月。過年要選擇吉日,多選在馬、蛇、虎、兔、豬、雞日;牛、羊日和父母死日都是忌日。按拉祜西的歷法:
一年有十二個月,每月三十日,以十二屬相計日,即初一鼠日,初二牛日,初三虎日,初四兔日,初五龍日,初六蛇日,初七馬日,初八羊日,初九猴日,初十雞日,十一狗日,十二豬日,十三鼠日,十四牛日,十五虎日,十六兔日,十七龍日,十八蛇日,十九馬日,二十羊日,二十一猴日十十二雞日,二十三狗日,二十四豬日,二十五鼠日,二十六牛日,二十七虎日,二十八兔日,二十九龍日,三十蛇日。拉祜西的歷法比農歷早一個月,與公歷相似。無春夏秋冬四季,僅有干、雨兩季。
哈巴節(jié)
:“哈巴”拉祜語為“月亮”的意思,是拉祜族傳統(tǒng)的民間農祀節(jié)日。拉祜人崇拜月亮神,他們認為:月亮神主宰著每年的時令節(jié)氣,人們要按時節(jié)賜予他們谷子瓜果。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拉祜族都要舉行祭祀月亮神的儀式;而“哈巴節(jié)”適逢谷子收獲季節(jié),因此人們也把這作為慶豐收的節(jié)日。
嘗新節(jié)
男女分別在稻田和包谷地里選一些顆粒飽滿、成熟較早的稻穗和包谷做新米飯,并以鮮菜瓜果、殺豬煮酒,邀舅舅、叔伯和親友共同聚餐。
在重要的節(jié)日和社交場合,也有送豬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