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
宛芙醬
將帥碑林全稱為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郊南龕山頂。陵園建于碑林園內(nèi)。1993年經(jīng)四川省政府籌劃批準建設,現(xiàn)已建成為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園地。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
1932年12月18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蘇區(qū)出發(fā),翻秦嶺、渡漢水、越巴山,長驅(qū)5000余里,抵達四川通江兩河口,隨即在川北地區(qū)建立起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全國第二大蘇區(qū)。毛澤東同志指出:“川陜蘇區(qū)是揚子江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fā)展的橋梁,川陜蘇區(qū)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zhàn)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76年之后,在當年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四川巴中,建立起了全國最大的紅軍紀念碑林——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碑林的建造,旨在紀念和緬懷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將士的豐功偉績。
整個碑林占地120多畝。經(jīng)過20多年的規(guī)劃建設,現(xiàn)已建成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劉伯堅烈士紀念像園、吳瑞林將軍紀念碑,碑林長廊、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紅軍陵園、楹聯(lián)長廊、標志碑、觀景臺、奉獻碑、標牌碑、思源湖、將帥碑林紀念館、紅軍紀念碑等共十四大景點。在有關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下,還安放飛機一架,三七高炮二門。碑林目前已經(jīng)嵌碑4200多塊,其中個人紀念單碑3280多塊,刻紅軍英名13.8萬人,是現(xiàn)在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
無論近觀還是遠望,園內(nèi)建筑高低錯落有致,綠化美化別致講究,松樹翠柏環(huán)繞碑林、陵墓,天竺桂、香樟樹、黃葛樹、塔柏、白果樹已及許多常綠草木,更增添了碑林的莊嚴、肅穆和革命歷史的凝重感。
碑林及園區(qū),從籌建開始,就得到國家多位領導人、高級將領、開國元勛及其后代、部隊、地方、國內(nèi)社會各界及世界友好人士的關注,一直不斷有人前來關心和給與幫助。僅前來學習、瞻仰、緬懷的各界人士、群眾就達數(shù)百萬人之多。而且前后還有中央和地方100多家電臺、電視臺、報刊等新聞媒體,前來采訪報道。
為了讓社會各界及世界各國朋友更好地了解碑林,并方便到此,特做如下簡要介紹:
一、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
像園位于碑林長廊西端,用紅色花崗石雕塑了十一位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的半身像,他們是: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李先念、倪志亮、張琴秋、周純?nèi)⒏电?、曾傳六、周光坦?/p>
塑像像座用黑色的花崗石鑲嵌。紀念座下的三級U型階梯,代表一、二、四和紅二十五軍四個方面軍,后編合為一線,表示三個軍會師后為一體。像高1.5米,通高4米.像座正面鐫刻本人姓名及紅軍時期擔任職務,背面嵌刻個人簡歷和捐款單位、題字。
徐向前(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1901-1990年,元帥);
陳昌浩(時任紅四方面軍政治委員,1906-1967年);
王樹聲(時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1905-1974年,大將);
李先念(時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軍政委,1909-1992年)。
倪志亮(時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1900-1965年,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琴秋(1904-1968年,時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紅軍歷史上惟一的女性將領)張琴秋同志,是我黨第一代革命新女性中的突出代表,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代女黨員,留學莫斯科五年回國,先后成為紅軍中唯一的方面軍女政治部主任、惟一的女師長。四方面軍到達川陜邊區(qū)后,張琴秋先任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后因反對張國燾的錯誤,遭受打擊報復,被調(diào)任總醫(yī)院政治部主任。解放后又是共和國第一代女部長;
傅鐘(1900-1989)時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
曾傳六(1904-1983)時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
周光坦()時任川陜省委書記。
張國燾的塑像則是放置在比放上面10人塑像的平臺低1米多的地方,這表示他后來結(jié)局。而且他的塑像與其他塑像面面相對,表示他們的意見相左。但是,張國燾的位置卻是在碑林長廊的始端,這又象征他曾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紅軍總政委、中共一大代表;背后刻有生平簡介。
除此,碑林內(nèi)還敬立了3280名將士的單碑,和鐫刻13.8萬將士、烈士英名紀念碑。
單碑將士主要分布在29個省、市、區(qū)。其中四川494人,北京338人等。他們中間有:
元帥2人,國家領導18人,大將3人,上將24人,中將71人,少將209人,省軍職584人,地師職1063人,女紅軍148人,夫婦紅軍108人;烈士英名紀念碑的12萬多人中,有省軍職948人,地師職2898人,27-37年犧牲的師團職烈士1124人,紅軍烈士12萬,知名女紅軍138人。
為建設這座將帥碑林,二十年來,在倡建者張崇魚同志帶領下,參加建設碑林的的全體同志,克服重重困難,歷經(jīng)漫漫征程。在沒有專人、???、專門辦公室和電話的艱苦條件下,先后170多次,行程70余萬公里,拜訪了1000多個單位和5000多名紅軍將士及親屬,征集到中央領導和解放軍高級將領江澤民、喬石、劉華清、張震、張萬年、遲浩田、洪學智、李德生、張愛萍等同志的題詞500余件,收集紅軍將士名錄16415人,紅軍烈士名錄121585人,紅軍史料近2000冊共三億多字,紅軍將士的簡歷、照片、手跡20000余件,收集紅軍將士捐獻的紀念物品1.2萬余件。
二、碑林長廊
碑林長廊是將帥碑林的主體工程,共三處。主要為紅四方面軍將士鐫立個人紀念單碑。長廊以紀念像園為中心,向左右起伏蜿蜒,依山就勢而建。碑林長廊全長近800米,廊寬6米。金黃色琉璃瓦廊頂,轉(zhuǎn)角處建八角亭。紀念碑鐫刻紅軍將士的個人簡歷、頭像,還有配偶及子孫的姓名或捐建者姓名。整個長廊,十分壯觀。目前在長廊內(nèi)已嵌個人紀念單碑3280多塊。碑林長廊外,還停放有“殲六”戰(zhàn)斗機一架,“三七”高炮二門,好似守護革命英靈。
三、標志碑
標志碑,顧名思義,是紅軍將帥碑林的標志,也是碑林的主題。所以,它位于整個碑林中心,碑高10米,頂部造型為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碑身似揚起的風帆,喻意革命航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碑的頂端,在熊熊燃燒的革命火炬的下端,由三棱六面的梭標頭造型組成:
一、二面由張愛萍上將題寫“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碑名和紅四方面軍的軍旗組成;三、四面是江澤民總書記題詞:“長征·豐碑永存”,及毛澤東對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評價:“川陜蘇區(qū)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qū)域”;五、六面是“紅四方面軍戰(zhàn)斗歷程路線圖”(1927—1937),它包括從七里坪出發(fā),到川北建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以及從1935年紅軍開始長征到星星峽所走過的路程。
四、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
紀念碑位于碑林園內(nèi)北側(cè),主碑呈四面體,寓意創(chuàng)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是紅四方面軍,碑系上海市擁軍優(yōu)屬基金會秘書長李永貴先生幫助,捐款10萬元,于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所建。
“川陜蘇區(qū)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的碑名,分別由李真將軍、張志堅將軍題寫。紀念碑通高12.23米,寓意通、南、巴、平四縣的12萬人參加紅軍并建立了1省2道23個縣(市)的蘇維埃政權(quán)(巴中共有12萬兒女參加了紅軍,其中有4萬人犧牲)。第一圈直徑12.3米,寓意紅四方面軍解放巴城時間是1933年1月23日。整個碑區(qū)的直徑為27米,寓意為1933年2月7日在通江縣成立川陜省委、省蘇維埃政府。
主碑的下方有張震、張萬年、遲浩田、耿飚、秦基偉、羅青長、童小鵬、廖漢生、劉志堅、肖克、萬海峰、王平等領導的題詞。碑身及四周嵌花崗石碑268塊,碑中刻有紅軍名錄10萬人。由此可見,當年開辟川陜蘇區(qū)斗爭之艱苦卓絕。目睹勒銘碑碣的十三萬紅軍烈士英名,遙想當年紅軍將士金戈鐵馬浴血奮戰(zhàn)的壯烈場面,無不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