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民間民俗 舞春牛
大社會
“舞春?!笔枪鹌绞惺堟?zhèn)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在每年開春前舉行的、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顒?。正當“立春”到來之際,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們便興高采烈地敲起鑼鼓、舞起“春?!薄T谝魂囮嚤夼诼曋?,“春?!弊呒掖畱艚o村民們拜年,為村民們祈福,祈求“牛年”給鄉(xiāng)親們帶來好日子、好運氣。
流行于石龍鎮(zhèn)的春牛舞很有特色。舊時從農(nóng)歷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個別村至三月初七),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會客節(jié)”,由各村安排日期,請春牛隊表演。其形式有獨腳春牛、兩腳春牛和四腳春牛3種。獨腳春牛表演時由八音、鑼鼓開路,1男青年用竹篙將竹扎紙糊的牛高高舉起,邊走邊舞;隨后是幾名或十幾名化妝的茶公、茶娘。表演時,先在鞭炮聲中舞動春牛,接著由茶公、茶娘手持花籃、彩扇邊歌邊舞。演唱內(nèi)容有農(nóng)事歌、恭喜歌及贊頌好人好事、抨擊壞人壞事的歌。兩腳春牛是在1塊大布的一端綴上1對黃牛角,表演時由1人持牛角置身布下舞動,其整個活動方式與獨腳春牛相同,但茶公,茶娘僅3男2女,且為單純的歌舞,動作比較簡單。四腳春牛形若舞獅,由兩人套上牛頭牛身道具表演耕作過程。春牛隊往各家各戶賀年畢,到村頭空曠場地表演春牛戲,由茶公、茶娘扮演各種角色,有相對固定的套路。
春牛舞的唱詞,使用的是壯族的語言。壯語大致可以分成兩大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壯語南北兩大方言雖有差異,但它們的共性是主要的;各個土語在語音上也有微異,但它們也有較大的共同點。壯語詞匯的豐富還表現(xiàn)在地名文化上。據(jù)1982年統(tǒng)計,廣西地名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命名達7萬余條。這其中絕大部分為古代壯族先民用壯語命名的??梢妷炎逭Z言文字有著很強的文化內(nèi)涵,熱愛民族熱愛國家的桂平西區(qū)的壯族人民,有了春牛舞,就有了春牛舞唱詞。壯語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均有其特點。語音方面,壯語語音有22個聲母,108個韻母,6個舒音韻,2個塞音韻,這是壯語音所特有的。
語法方面,壯語語法以詞序和虛詞為主要的語法手段,主語在前,謂語、賓語依序列位于主語之后,主語都是謂語陳述的對象。定語都是后置的,如花紅、馬白、河大、山高等。這跟漢語定語前置恰好相反。定語后置,是壯語語法的突出特點。詞匯方面,其特點是以單音詞為詞匯,詞匯一般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和聲貌詞等共12類。詞匯豐富。1949年以后,壯語有不少的詞匯借用漢語。這就進一步豐富了壯語的詞匯和壯語的表達方式。壯語還有豐富的近義詞,如表示洗的動作就有洗臉、洗衣服和洗器皿等。
春牛舞的唱詞,講夠抑揚頓挫,與日常生活的對話有著明顯區(qū)別,多了吆喝,多了節(jié)奏節(jié)拍,使用其它的語言不是不可以,意思雖然是一樣,效果不一樣,因為與春牛舞要求節(jié)奏節(jié)拍不協(xié)調(diào)不統(tǒng)一不一致,變成背道而馳。表演時,牛的舞蹈動作很簡單,只是隨著牽牛人的唱頌,搖頭擺尾,作欣喜之狀,接受人們的稱贊。牽牛人的動作則比較多,一邊唱一邊撫摸著春牛,從牛頭摸到牛尾,每摸一處,都有唱詞,如摸摸牛頭摸牛耳,農(nóng)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頭摸牛眼,薯粟豆麥糧增產(chǎn);摸摸牛頭摸牛尾,耕夫步步緊相隨。摸摸牛頭摸牛身,風調(diào)雨順好耕耘,摸摸牛頭摸牛腳,晤愁吃來晤愁著。牛兒是個農(nóng)家寶,農(nóng)民愛牛樂呵呵;相依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詞內(nèi)容樸實,曲調(diào)深沉,感情真摯,教育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
在春牛舞了一陣之后,又有幾名秧歌隊上場,邊扭邊唱,敲鑼打鼓,十分熱鬧。表演者還一邊唱,一邊做騎牛、駛牛、犁田,耙地等動作,有的手扶犁耙等農(nóng)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綻,觀眾就要唱歌來譏諷:手拿金花金黃黃,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園園犁緊轉(zhuǎn),樣般中間晤開行。表演者即順便接過話頭,逗趣作答:鑼鼓打來鬧洋洋,老兄講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間做魚塘。使得氣氛更加熱烈。有的地方還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傘,肩挑花籃,邊舞邊唱相際唱一陣,扭一陣,又敲一陣鑼鼓。唱到興高彩烈時,有幾個人走入場中邊拍掌邊跳,和演員一齊起舞,大家互逗互樂。然后邊舞邊唱:打起鑼鼓響悠悠,人家舞獅我舞牛,人家舞獅得快樂,我地舞牛慶豐收。一段鑼鼓之后,接著又唱下去。春牛舞唱詞內(nèi)容樸實,感情真摯,教育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曲調(diào)深沉纏綿。由于在民間長期傳唱的結(jié)果,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曲調(diào)。
春牛舞,原來也有兩個現(xiàn)成的舞蹈腳本,一本上送上級有關(guān)部門,一本留作自用,留作自用的那一本,因為在傳閱中散失,從此再沒有形成任何的文字或圖形來記載,他們卻是用口傳、手傳、身傳,后代人看著前代人,一代代人傳下來的。石龍春牛舞起源何時,無確鑿的文字可考,歷史上遷徙到桂平市西區(qū)石龍鎮(zhèn)群樂村,就一直流傳下來,據(jù)村中老者說:起初的牛是用泥塑造的,叫“土?!薄R蜻^于笨重,只可擺在戲臺中央供人們觀看而不能舞動。后來,人們根據(jù)《大字通書》的春牛圖仿制模型,先以樹枝和竹蔑扎好軀架、四肢尾巴和頭角,然后粘糊紙張或布料,再略加裝飾點綴而成。
春牛舞,它是駱越文化的之流。只不過到了少數(shù)民族居少漢族人口居多的桂平市,不少壯族同胞與當?shù)厝巳诤?,生活習慣和衣著也跟著漢族人一樣,不變的是,依然說著壯族語言,特別是沿習著特色的春牛舞。春牛舞,作為一種地道的民間民族舞蹈,春牛舞現(xiàn)成的腳本沒有,對于勤勞聰明的壯族人民,反而覺得腳本是死的,它們的舞蹈才是活的,村莊、炊煙、河流,以及田埂,那就是舞蹈的腳本,生動活潑,活靈活現(xiàn)。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對春牛舞的理解的認知,記住牛記住舞,春牛舞的根,長成了他們的血肉和骨髓,看到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壯族人民也會舞蹈。河流舞蹈、山川舞蹈、風雨舞蹈,一年不同一年,一頭頭牛就是活的標本活的腳本,人是做不出來的。
桂平西區(qū)壯族有句祖訓,那就是寧棄祖宗財,不丟祖宗話,說的就是壯族語言,無論壯族后人讀書、經(jīng)商、打工到了外地,都牢記祖訓,讀書像牛一樣勤奮刻苦;經(jīng)商像牛樸實誠信;打工像牛努力上進。春牛舞,融入了壯族人民的靈魂。春牛舞的腳本,不是用文字和圖形表達的,而是在桂平西區(qū)壯族人民的心里,成為了另一種特殊的腳本,伴隨他們的一生一世。春牛舞不僅是特殊的腳本,還是桂平西區(qū)壯族人民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