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宗教面具
瑞霞
西藏面具大致分為宗教、民間兩大類。宗教面具所占比例較大,可分為本尊、護法神及伴屬神(又稱隨從者)三類。一部分宗教面具用于跳神等表演,一部分懸掛在寺廟,兩者用途不同,但本身的區(qū)別不大。
西藏的宗教面具可以說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愿望。而民間面具也富有宗教的內(nèi)在含義,這一現(xiàn)象也是因為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宗教面具與民間面具相輔相成,在豐富百姓生活的同時也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長期保存下來。
宗教面具的來源
西藏宗教面具歷史悠遠,原始的信仰為這一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提供了土壤。西藏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鷹說:吐蕃先民認為,天上、地上、地下居住著各種鬼怪和神靈,它們掌握著大自然和人類的命運,只有通過對神靈的膜拜祭供,才能擺脫人生的苦難。在松贊干布時期,每年到了農(nóng)業(yè)收成期時,都會舉行一次比較大型的跳神活動。最開始是不戴面具的,各村會選出一個所謂通靈的人,將他們組織在一起,就像現(xiàn)在望果節(jié)一樣在田間地頭跳舞,祈求神靈賜福于人間。
據(jù)張鷹介紹,跳神這種舞蹈在阿里日土縣的古巖畫中就有表現(xiàn);同時在公元779年桑耶寺的落成典禮上也跳起了戴面具的似獸舞。而跳神中使用的面具,是蓮花生大師結(jié)合了西藏的土風舞和佛教密宗的金剛舞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神舞所戴的面具。
在跳神中,每個寺廟根據(jù)護法神的不同,設置不同的面具,本身區(qū)別不大,風格也很相近。還有一些地方神、本尊神等,也加入到跳神中。其實宗教面具也是從民間源起,不斷豐富。
宗教面具還有一種是專門懸掛在寺廟中的,平日里享受寺廟的香火,不受風吹雨淋,因此很多制作精美的面具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它的興起與佛教傳播和寺院的興建密切相關。在薩迦寺中供奉的黑色依怙面具是由一位印度祖師幾經(jīng)傳承,最后傳到薩迦第一位僧院長貢嘎寧布手中,作為薩迦教所崇拜的天神而懸掛于寺院,也是薩迦神舞的主要登場人物。
提到薩迦寺的跳神,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傳說有一個女鬼叫做巴姆,長得非常漂亮,但經(jīng)常禍害人間,后來被薩迦法王收服后成為了護法神。每年薩迦寺都會舉行冬季跳神,在表演時會有扮演薩迦巴姆的人上場,因為受當?shù)貧夂虻挠绊懀刻煜挛绻潭ǖ臅r段都會刮起風,薩迦巴姆剛好是伴隨著風上場,那場面真是非常壯觀。
宗教面具的表現(xiàn)內(nèi)容
西藏宗教面具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多種多樣:有各類佛像、菩薩像、天王等的忿怒護法相等,還有西藏本土宗教苯教中的一些鬼怪、神靈。當然,外來文化中的一些內(nèi)容也會體現(xiàn)在宗教面具中。
張鷹對西藏文化也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其實西藏文化吸取了百家所長,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西藏本土文化不但融合了漢族文化、印度文化,還將一些西方文化納入其中,真的是百家爭鳴。宗教面具也是這樣,像在內(nèi)地看到的壽星、仙女等在西藏的宗教面具中也能看到。
宗教面具的制作非常講究,一些較大的寺廟都有制作面具的藝匠。這些藝匠就像寺廟中的一員,一直會為寺廟服務,每年定期制作一些面具供奉在寺廟里,而一般百姓家里不會有這些面具。
可以說,西藏宗教面具的形成,是原始巫文化的延伸,是民間信仰向正規(guī)宗教文化的轉(zhuǎn)移。宗教面具不僅要從外觀上顯示神的威嚴與莊重,更重要的是必須具有神佛的靈氣。民間藝人認為,制作宗教面具的人要有一定的學識及高尚的品德,還要按照嚴格的比例和要求,不得隨意改變,二者缺一,都可能使面具失去靈氣。
在跳神和懸掛的面具中,很多造型比較夸張,張鷹認為其實這些面具大多代表著智慧、美貌、神靈的化身:宗教面具首先要給人莊重威嚴的感覺,而護法神大多是面目猙獰的造型,因為這樣可以使鬼怪感到害怕,而善良的人看到他們并不這樣覺得,反而會認為這些護法神是智慧、權威的化身,看起來自然不會感覺到害怕了。
在跳神中,串場人物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跳神是莊重嚴肅的宗教活動,但場上有時難免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問題,如表演者手中道具脫落、服飾面具沒有系好等,這時串場人物便充當神眾的侍從,應急處理。串場人物是唯一不受限制的角色,他除了充當侍從,還有維持秩序和調(diào)節(jié)氣氛的任務。兩個節(jié)目銜接的間隙,串場人物出場進行滑稽表演,深受觀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