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菩薩
離城夢
在佛教眾多菩薩當(dāng)中,名聲最大的有四位: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王。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他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教認為他大慈大悲,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叫觀世音。據(jù)說觀音可以應(yīng)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干手千眼觀音等。觀世音菩薩在印度原為男像,自傳入中國后,逐漸被漢化,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象也由男轉(zhuǎn)女,成為大受我國俗眾歡迎的女菩薩,以至千百年來,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稱,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釋迦牟尼佛的左邊,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常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并稱,又文殊菩薩的塑象常是頂結(jié)五窯,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相傳他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普賢,是梵文的意譯,亦譯為“遍吉”。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右侍,專司“理”德。其職責(zé)是把佛門所倡導(dǎo)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他的塑像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白象。相傳普賢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現(xiàn)峨眉山萬年寺有宋代銅鑄普賢騎白象的造像。
地藏,是梵文的意譯。佛經(jīng)說這位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所以得名。釋迦牟尼囑咐他,在釋迦寂滅,彌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眾生。他即發(fā)下誓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端胃呱畟鳌份d,他轉(zhuǎn)世為新羅(今朝鮮半島)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建寺收徒,年99歲圓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現(xiàn)九華山神光嶺有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的成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