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名字的來歷(2)
不棄
為何叫“人民大會堂”
9月9日凌晨零時,在中南海頤年堂毛澤東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談話。凌晨2時30分,一同參觀了即將竣工的大會堂。
毛澤東一邊和大家親切交談,一邊抬頭看著葵花向陽的大頂燈和水天一色、滿天星斗的天花板,滿意地點頭。離開二層挑臺,毛澤東又來到宴會廳,詢問了宴會廳的面積、高度和能夠容納的人數(shù)。隨后,毛澤東來到北京廳休息。他向萬里詳細詢問了工程的概況和施工的情況。當(dāng)萬里匯報到這個工程比故宮的全部建筑面積還大,僅用了10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毛澤東風(fēng)趣地說:“你是萬里喲,你日行萬里,施工進度快,好嘛!”
萬里謙虛地說:“這是兩萬多名職工廢寢忘食、日夜奮戰(zhàn)和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的結(jié)果。”
毛澤東感慨地說:“這些同志不為名,不為利,這樣努力工作,應(yīng)該給他們立個紀念碑。不過,人數(shù)太多嘍,碑上也寫不下那么多人的名字呀。我們應(yīng)該提倡這種不為名、不為利的共產(chǎn)主義精神?!?/p>
萬里接著說:“這個工程至今沒有命名?!?/p>
毛澤東問:“你們平時怎么叫呢?”
萬里說:“我們一般叫大會堂或人大會堂,有人提議叫人民宮。”
毛澤東說:“‘宮’嘛,有些封建。”
萬里又說:“還有人建議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
毛澤東思考了一下說:“太長了。人家問老百姓,你到哪里去了?老百姓一定說:到人民大會堂去了。我看,就叫‘人民大會堂’吧,因為它是屬于人民的!”
從此,這座雄偉的建筑有了自己的名字——人民大會堂。
對于人民,毛澤東有著特殊的情感。1945年黨的七大,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948年4月,毛澤東在五臺山附近的繁峙縣伯強村與村干部、群眾座談,毛澤東指出:“不要迷信廟里的佛爺,人民大眾才是真正的佛爺!”正是對人民的特殊情感,毛澤東把大會堂命名為“人民大會堂”,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座屬于人民的大會堂
9月10日,人民大會堂全部勝利竣工!人民大會堂的建設(shè),堪稱是中國建筑史上驚人的奇跡,短短的10個月,宏偉的人民大會堂就矗立在天安門前。
人民大會堂由大會堂、宴會廳和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組成,建筑面積為171800平方米,體積約160萬立方米。
當(dāng)年建設(shè)時,人民大會堂工程土方工程量達43萬立方米,主體結(jié)構(gòu)使用鋼筋11000多噸,型鋼約4000噸,砼約12.8萬立方米。
中間大會堂,東面是中央大廳,有連通兩層總高17米的回廊大廳,和跨度為24米的大梁,西面是觀眾廳,長60米,跨76米,高72米。
宴會廳包括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國宴大廳,屋頂由56.2米跨度、5米高的次鋼桁架和48.6米跨度、7米高的主鋼桁架組成。
人民大會堂落成前,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會議舉辦地為中南海懷仁堂。中共八大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舉行,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屆會議及三屆一次、三屆二次會議,和一屆全國人大及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懷仁堂召開。
直到1960年3月30日,從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始,才把全國人大召開地點定在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機關(guān)和辦事機構(gòu)也設(shè)在了這里。
1962年3月23日起,全國政協(xié)第三屆三次會議在這里舉行。從此,全國“兩會”一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劉振華/文、《中華兒女》余瑋/文、《中華魂》早耕/文、《北京青年報》趙婷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