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歷史人物及典故(2)
建設
21、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語出】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p>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zhèn))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nèi)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22、墨守成規(guī)
【釋義】 原意是墨子捍衛(wèi)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果實,原為褒義詞,不過由于歷史原因,變?yōu)榱速H義詞。比喻固執(zhí)守舊,不思改革進取。
【語出】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p>
【人物】墨子,名翟(dí),戰(zhàn)國初期宋國國都(今河南商丘)或魯國(今山東滕州)人,主張人與人平等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zhàn)爭(非攻)。;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漢族,東周魯國(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人。
魯班進攻,墨子守城,連攻了九次,墨子都贏了。
但是魯班并不認輸,他說:“我已經(jīng)知道對付你的辦法了,只是我不想說出來?!蹦右舱f:“我也知道你會用什么方法來對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說罷了?!背豕首鞑唤獾貑柲樱骸跋壬斫怍敯嗟囊馑紗?”墨子正氣凜然地說:“我當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殺掉!他以為這樣做宋國就沒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國。不過,我早已經(jīng)叫我的三百多個學生運載著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國去了,他們正等著你們呢!你就是把我殺了,也挽救不了你們的失敗?!苯又?,墨子又嚴肅而高聲地說:“你們到底打算怎么辦?”楚王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好吧,我們?nèi)∠ゴ蛩螄挠媱??!边@時墨子才帶著勝利的微笑,告別楚王而去。
人們把墨子守城的規(guī)則稱為“墨守成規(guī)”,后來表示思想保守,堅持按老規(guī)矩辦事,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
【釋義】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tài)嚴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語出】《左傳 成公十年》:“醫(yī)生;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p>
【人物】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很高明的醫(y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辈灰粫海貒拿t(y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后,那醫(y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p>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24、雞犬升天
【釋義】比喻一個人做了大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語出】東晉葛洪《神仙卷 卷四 劉安》記載;漢代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剩下的藥留在庭院里;雞狗吃了;也都升天。
【人物】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chǎn)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于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尋訪,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并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后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25、高山流水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語出】戰(zhàn)國列御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于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彈奏琴曲?!昂们?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聽多時,發(fā)出了由衷的贊賞。
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xù)彈了起來。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后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后,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驚喜嘆息:“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結為知音,并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墒堑诙瓴纴頃娮悠跁r,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jīng)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26、口蜜腹劍
【釋義】嘴里說得動聽;心里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
【語出】司馬光《資治通鑒》:“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p>
【人物】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給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并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jiān),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里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27、風聲鶴唳
【釋義】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語出】房玄齡等《晉書 謝玄傳》:“余眾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p>
【人物】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zhàn)。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zhàn)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后續(xù)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fā)動進攻。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稍向后退,遭秦軍眾將領拒絕。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決定后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tǒng)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后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于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zhàn)”的重大勝利。
28、泰山北斗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語出】《新唐書 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p>
【人物】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寫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將其喻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
起初,人們把韓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對這位文學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來,人們就用泰斗一詞稱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會上有名望、有影響的人。
29、破釜沉舟
【釋義】比喻戰(zhàn)斗到底。
【語出】陳孝逸《與羅杓庵書》:“秋間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必不?。欢蠖砰T卻軌?!?/p>
【人物】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shù)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zhàn),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lián)的通道。楚軍戰(zhàn)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jīng)過九次的激戰(zhàn),楚軍最終大破秦軍。
30、東窗事發(fā)
【釋義】現(xiàn)泛指陰謀敗露或秘密勾當被發(fā)覺。
【語出】劉一清《錢塘遺事》:“秦檜欲殺岳飛;于東窗下謀。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難?!湟狻救宋铩克未蠹槌记貦u(字會之,今江蘇南京人),為降金國,嘗與其妻王氏,于東窗下密謀定計,以害民族英雄岳飛。據(jù)傳,檜先于帝前誣飛謀反。時有幾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輔、樞密使韓世忠,皆為飛鳴冤,使之有所顧忌。
一日,檜獨坐于東窗之下,為害飛之事,躊躇不定,委決不下。王氏適至,問曰:“夫君為何事愁眉苦臉,猶豫不決?”檜遂告以此事,并與之商議。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將一半遞與檜,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難哉?君不聞古語云:'縱虎易兮擒虎難’乎?”檜一聞此言,其意遂決。不久,岳飛父子便遇害矣。后檜卒,未幾其子熺亦死。王氏請道士為其招魂。道士作法時,見熺與檜偕已故諫議大夫萬俟卨(音mò qí Xiè,今河南原陽人),均戴鐵枷,在地獄中備受諸苦。檜猶語道士曰:“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fā)’矣!”
31、程門立雪
【釋義】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語出】《宋史道學傳二 楊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p>
【人物】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北宋學者、官吏,字中立,號龜山,今福建三明市將樂縣人)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fā)現(xiàn)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32、司空見慣
【釋義】原指司空看慣了某事以為平淡;后比喻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語出】唐代孟棨《本事詩 情感》:“劉于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人物】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后,便在京做監(jiān)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nèi),當?shù)赜幸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并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fā),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云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睆膭⒂礤a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33、夢筆生花
【釋義】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語出】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 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人物】公元474年,南朝朝廷幕僚江淹(著名文學家、散文家,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被貶,來到浦城當吳興縣令(南北朝時浦城縣叫吳興,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轄區(qū))。據(jù)傳,一夜宿城西孤山,睡夢中,見神人授他一支閃著五彩的神筆,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風流魁首,當?shù)厝朔Q為“夢筆生花”。
和 “夢筆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傳說他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人,自稱是郭璞(晉代文學家),他對江淹說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筆留在你處已多年,請歸還給我吧!”江淹從懷中取出,還給了那人。其后他寫的文章就日見失色,時人謂之才盡,于是便有“江郎才盡”一說。
34、力透紙背
【釋義】形容書法遒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的背面。也比喻文學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畫人物極有功力。
【語出】趙翼《甌北詩話》:“(陸游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人物】唐朝的顏真卿,南宋的陸游。他們既是書法家,也是著名的將領。顏真卿不僅有剛強的性格,他寫的字也雄渾剛健,挺拔有力,文章也寫得很深刻。當時的人們都說: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意思是說顏真卿寫得字遒勁有力。清代詩人趙翼說:陸游的詩才氣豪鍵,意境清新。他在寫詩之前,構思精審,所寫出來的東西,語句精煉,力透紙背。
與力透紙背成語相近的是“入木三分”。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意思是,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書法極有筆力?,F(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35、成竹在胸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jīng)拿定主義。
【語出】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p>
【人物】文同(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后動筆。他畫竹葉,創(chuàng)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人稱“文湖州”,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
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陜西漢中市洋縣)知州。在任三年期間為官勤政,體察民情,他看到茶農(nóng)負擔過重,上書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給茶農(nóng)帶來實惠。同時,加筑州治城坦,重視教育事業(yè),受到百姓擁戴。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長畫墨竹。畫竹的高超技藝來源于他長期對竹子的仔細觀察和寫生。當時,洋州筼筜谷(今洋縣紙坊鄉(xiāng))生長著大片竹林。“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出自于此。
36、赤膊上陣
【釋義】指不穿盔甲,上陣作戰(zhàn)。形容作戰(zhàn)。
【語出】羅貫中《三國演義》:“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zhàn)?!?/p>
【人物】東漢末年,割據(jù)涼州軍閥馬騰,被曹操殺掉。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報父仇,與西涼太守韓遂聯(lián)合起來,出動數(shù)十萬大軍進攻曹操。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zhàn)。兩人戰(zhàn)了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zhàn)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zhàn)了一百多回合,勝負仍然不分。許褚殺得性起,拍馬回陣,卸下盔甲,露現(xiàn)突出的筋肉,赤著膊,提刀上馬,來與馬超決戰(zhàn)。雙方官兵大為震驚。兩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許褚奮力舉刀向馬超砍去,馬超閃過,揮槍向許褚心窩刺來。許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夾住馬超的槍,于是兩人在馬身上奪搶,許褚力大,咔嚓一聲,扭斷槍桿,兩人各拿半截,在馬上亂打。接著兩軍混戰(zhàn),曹軍損傷大半,退回寨中堅守不出。
37、馬革裹尸
【釋義】用馬皮將尸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zhàn)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語出】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p>
【人物】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xiāng)村。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zhàn)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zhàn)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zhàn)場。
38、黃袍加身
【釋義】黃色的龍袍穿到身上。指被擁立為帝王。
【語出】清代錢彩《說岳全傳》:“自從陳橋兵變;黃袍加體;即位以來;稱為真龍?zhí)熳??!?/p>
【人物】宋太祖趙匡胤在后周時期,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掌握兵權。
周世宗柴榮死后,他的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這時,趙匡胤看到奪取后周政權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于是精心策劃了一場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范質、王溥輔政。公元960年春節(jié),后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zhàn)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lián)合,出兵攻打后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后來由范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扎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xiàn)在皇上年紀那么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xiàn)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nèi)饋砹?,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fā)白。趙匡胤起床后,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jīng)過五十多年混戰(zhàn)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39、洛陽紙貴
【釋義】形容寫文章、著作廣泛流傳。風行一時。
【語出】《晉書 左思傳》:“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p>
【人物】晉代文學家左思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chǎn)為內(nèi)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nèi)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40、背水一戰(zhàn)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
【語出】《史記 淮陰侯列傳》:“(韓)信乃使萬人行;出;背水陳(陣)?!娊允馑缿?zhàn);不可敗?!?/p>
【人物】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zhàn)后,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后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zhàn)。這時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后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戰(zhàn)后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后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