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風俗文化 節(jié)令習俗(5)
從安子
除夕
農歷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凡有外出者都要返回家中團聚。莆田人稱除夕是“做歲”,顧名思義就是在此歲與歲的交接間,慶賀過去的一年里的年豐人壽,預祝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所以春節(jié)一般是從“尾牙”即農歷十二月十六日開始的?!拔惭馈边@天舊時業(yè)主宴請雇員,付清工資,結束這一年的雇約。百姓家則忙著置辦年貨新衣。之后選一天晴日大掃除,俗稱“掃塵”。到了廿三這日,各家備辦祭禮“送神”,用面粉等制作“送神糕”、煎“油煎米果”送灶公“上天”“述職”(到正月初四這日又將他們“迎回人間”叫“接神”)。
送灶后,人們便擇雙日掛年畫、做紅米團、貼春聯等。莆田的春聯有個很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上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此為全國僅有。相傳清兵入關后,施行高壓政策,民眾奮起反抗,形成了以莆田南少林寺為大本營的全國抗清局面,清廷遷怒于百姓,濫殺無辜,許多人家因辦喪事貼白聯。時值春節(jié),清廷又強令百姓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被迫貼紅聯時,故意留一截白聯,以示心有余哀。隨后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直至今日。
除夕夜,家家備辦紅米團、紅柑等祭神“辭年”。晚上,廳堂紅燭高燒,全家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如果有在外沒回家的,飯桌上要留個空位子。之后,灶上要留“隔年飯”,灶膛里用塊大木柴燒個徹夜不熄的“火寶”,象征年年有余歲歲興旺。接著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小孩燃炮仗、合家歡笑、聊天娛樂,俗稱“守歲”。
做歲中,莆田還有幾個特殊習俗,即年夜飯里不能有魚(現在已不忌諱),年畫中不能出現荷花,初一、初二兩日不使用水井,用水要事先貯備,不倒垃圾等。
解放前,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后時限,負債的人不敢在家過年。城隍廟里這天日夜演戲,負債的人就去看戲避債,債主就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