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博山區(qū)孝文化節(jié)(2)
語香君
孝婦河畔名人多
孝婦河沿岸能人輩出,僅明清之際就有三位杰出的文人王漁洋、趙執(zhí)信和蒲松齡,都與顏文姜祠有不解之緣,被稱為孝婦河畔三名人。另外,范仲淹和做過“三部”尚書的孫廷銓也是大名鼎鼎,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則是現代人的典型。這里只對人們不太熟悉的趙執(zhí)信和孫廷銓簡要介紹。
顏文姜祠大殿外的柱子上刻著一副楹聯(lián):“配江河揭日月至誠如神,驚天地感社稷莫大于孝”,就是清初詩人趙執(zhí)信的手筆。
趙執(zhí)信,生活康雍時期,18歲中會試第六名,23歲擔任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35歲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兼預修《大清會典》,在當時名動京師,當時的名士朱彝尊、陳維崧等非常欣賞趙執(zhí)信的才華,“尤相引重,訂為忘年交”。本應順風順水飛黃騰達的趙執(zhí)信因少年成名恃才傲物,性格孤傲,康熙二十八年秋,趙執(zhí)信幫友人洪升完成《長生殿》劇本,在觀看排演時被人彈劾,時值佟皇后國喪,趙執(zhí)信因“大不敬”丟官去職,史稱《長生殿》案件。當時有詩為趙執(zhí)信惋惜感嘆:“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毕髀氝€鄉(xiāng)的趙執(zhí)信四處游歷,深感百姓生活之艱辛,寫有1000多首詩,大都是現實主義作品。
與顏文姜祠有密切關系的,還有帝師孫廷銓。顏文姜祠的前院正中為正殿,俗稱無梁殿,是現存最古老的無梁殿之一,該殿即為孫廷銓領銜重建。
在博山,提起孫廷銓,知道的人不多,但提起孫國老,則無人不曉。其實,兩人實為一人。孫廷銓明崇禎十二年考中舉人;翌年成進士。后任過清順治王朝的戶部、兵部、吏部尚書,這就是被民間津津樂道的“三部尚書”?!暗蹘煛狈Q號乃康熙所賜。據稱孫廷銓為康熙除鰲拜出謀劃策,深得康熙恩寵,康熙親政后,親書“為帝者師”、“帝賚良弼”兩匾額贈孫廷銓。孫廷銓學識淵博,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著作,其中以《顏山雜記》的學術價值最高。該書內容包括山谷、山泉、城市、鄉(xiāng)校、風土、長城、物產、農民起義、遺文等,特別是物產部分,是極為珍貴的古代科技史科。
近年來,博山區(qū)高度重視孝文化的挖掘、開發(fā)和利用。先后投資擴建了顏文姜祠,修建了二十四孝蠟像館,建成了孝園,編排了京劇《顏文姜》,拍攝了孝文化電視劇《俺爹俺娘》,牽頭創(chuàng)立了中國(博山)華夏孝文化研究會和山東孝文化研究會。2007年以來,博山區(qū)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孝文化節(jié),組織評選了“孝感中國孝文化大使”、“孝感魯鄂模范人物”、“山東十大孝星”、“孝感博山十佳孝婦”,舉辦了孝文化旅游線路開通、孝鄉(xiāng)美食節(jié)等一系列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在活動的組織上,以孝文化為龍頭,把博山特色文化、生態(tài)旅游和經貿招商捆綁在一起,通過弘揚孝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國內外客商到博山旅游觀光、投資創(chuàng)業(yè)。通過“孝文化”整合陶琉、餐飲、民俗和地域文化旅游資源,構筑文化旅游“一盤棋”的發(fā)展格局,做大做強文化產業(yè)。將傳統(tǒng)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將弘揚孝文化與展示博山形象融為一體,通過大力宣傳、普及孝文化理念、孝文化知識、孝文化行為規(guī)范,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諧、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