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前童元宵燈會
玲玲君
始建于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的前童鎮(zhèn),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和浙江省旅游城鎮(zhèn)。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已經(jīng)延續(xù)了500多年的前童元宵燈會,又稱前童元宵行會,都會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如期舉辦。
寧波前童元宵行會是一種古老的鬧元宵民俗活動,始于明中葉,盛于明末清初。主要以鳴群鑼、抬鼓亭、舞獅子、放銃花等方式來表現(xiàn)。紀念童氏祖先開渠鑿砩,灌溉農(nóng)田的功德。聚民心修水利,祈愿年景豐收。
元宵行會的起因
前童地處白溪岸邊,但農(nóng)田灌溉條件很差。年成的豐歉常常取決于天時。明正德年間,有一名叫童濠的人決心自白溪上游引水灌田。于是,他發(fā)動全村男女老少,并傾己所有,開渠鑿砩。
砩口要開在一片長滿楊柳林的地方,但這是一片沃土,都屬一些豪門所有。童濠雖經(jīng)交涉,但他們就是不肯通融。急壞的童濠跑到南岙村,與娘舅商量。娘舅向外甥授一計:在鹿山頂上放三口大稻桶,里面填滿沙土,最上面堆放著銀子。陽光下,銀子閃閃發(fā)光,方圓四周一目了然。
童濠趁勢放出風(fēng)聲說:能通融就通融;不行,就用這么多的銀子來打官司。豪門地主一見這陣勢,只得相讓。砩口一開,白溪水汩汩而來,灌溉了前童上千畝良田。
獲得豐收的前童后人不忘先人的功德,于是衍生出獨特的紀念方式——行會。而且定下規(guī)矩,年年都要在鬧元宵時一并舉行。前童后人為了記住濠公的恩德,在前童的塔山腳下造了一座廟宇,內(nèi)塑濠公像,每當(dāng)歲時節(jié)令,童氏后人都要來祭拜。正月是農(nóng)閑時刻,又時值過年,家家戶戶殷實富足。人們抬出濠公像穿行在前童各村莊間,讓濠公與大家分享豐收的喜悅。
元宵行會的流程
正月十四下午,準備行會游行的各房族隊伍全部集中到鼓亭館前的文化廣場上,大旗隊、龍舞隊、獅舞隊、鼓亭隊、抬閣隊、秋千隊、樂隊、彩船隊等隊伍等按正月初十會議確定的前后順序排放好。
時間一到,爆竹炸響,鑼鼓喧天,頭牌在前,大旗引導(dǎo),彩船隊、鼓亭、抬閣、秋千與龍舞、獅舞緊隨其后,浩浩蕩蕩出發(fā)。一路上鼓樂齊鳴,炮聲震天,人聲鼎沸,整個隊伍走街串巷向塔山廟進發(fā)。
出游場面壯觀,整個隊伍足有一二里路長。數(shù)人手執(zhí)長竿作為引導(dǎo),走在鼓亭抬閣、秋千前面的,負責(zé)撥開影響行進道路上的樹枝、繩索、拉線等障礙物,保證鼓亭、抬閣、秋千順利通過。
在鼓亭、抬閣、秋千的后面,簇擁有鑼鼓、嗩吶等民間樂隊,邊行進,邊敲打、吹奏,曲調(diào)時而古樸,時而粗獷。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的群眾足有十多萬人,將行會行進的路巷擠得水泄不通。
到了塔山廟,眾人先請出濠公的兩匹駿馬,再抬請出“濠公老爺”,做上官轎。游行隊伍在前引路,“濠公老爺”打黃羅蓋壓陣在后。眾人一路敲鑼打鼓帶領(lǐng)濠公游田頭,慶農(nóng)業(yè)豐收。最后隊伍經(jīng)下葉村回到文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