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山 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標志與象征
彩虹控
寶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標志與象征。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版的第二套人民幣貳圓券的下方圖案就是寶塔山;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授的獨立自由勛章,其核心圖案也是寶塔山和紅五星。
寶塔,始建于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寶塔為宋代重修,原名為“嶺山寺塔”,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辟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額書“俯視紅塵”,南門額書“高超碧落”。北門內(nèi)有階梯,可沿梯直攀塔頂。您若有興致,可以登臨塔頂一覽延安城全貌。
許多前來游覽的朋友都曾問過這樣的問題:古人為什么要在這里建寶塔,它有什么意義?
中國古塔建筑,一是起源于佛教,作埋藏經(jīng)卷和舍利之用。據(jù)《太平廣記》載:“延州有鎖骨菩薩(即觀音菩薩化身)舍利塔”,指的就是延安寶塔。二是來自風水學說,用于調(diào)理陰陽,辟邪降福。
寶塔山地處延安三川之口,山腰地勢平緩,有人說地勢不完美,有缺空,便造塔彌補??梢哉f,延安寶塔的建造兼具以上兩個原因。
古人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風景屬僧家”。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國的佛寺大都與風景名勝有著一種天然的聯(lián)系。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人們在嘉嶺山上建“嶺山寺”,即以此為寺院標志塔,并予以修葺。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又對該塔進行了維修。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經(jīng)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進駐延安。延安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黨中央、毛主席在這里戰(zhàn)斗生活了十三個春秋,楊家?guī)X、棗園不眠的燈火,孕育了一個嶄新的民族精神。從此,這座古塔也煥發(fā)了青春活力,成為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標燈。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大地上最令人神往的壯麗景觀。
也就是在“延安時期”,延安寶塔已經(jīng)被反復地吟唱。陳毅元帥當年有《延安寶塔歌》,借歌頌寶塔,用塔尖與塔基的關系歌頌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袖與人民群眾互為依存的魚水關系。
這首詩歌是這樣吟唱的:“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高聳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紅日照白雪,萬眾齊仰望。塔尖喻領導,備具莊嚴相。猶如樹戰(zhàn)旗,敵軍膽氣喪。又如過險灘,舵手平風浪。又如指南針,航海必依傍。再視塔尖下,千萬磚塊放。層層從地起,累累逾百丈。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穩(wěn)當。塔腳寬且厚,塔腰亦粗壯。方知塔尖高,群磚任鼎扛。塔尖無塔腳,實在難想象。塔腳無塔尖,塔亦不成狀。延安勞模會,真理正一樣。君不見勞動經(jīng)驗有萬科,模范創(chuàng)造應謳歌。條條經(jīng)驗個人得,系統(tǒng)推行領導多。吾黨軍政善料理,而今生產(chǎn)執(zhí)斧柯。新人新物新政策,抗建由我不由它。”
中共中央進駐延安之后,延安寶塔還一度承擔過飛機導航的功能。延安寶塔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侵蝕和戰(zhàn)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
全國解放后,陜西省和延安市兩級政府先后于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專款,對寶塔進行了維修。主要是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增設了樓梯,加固了塔基,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寶塔和寶塔山實施了點亮工程,每當夜幕降臨,寶塔光芒四射,流光溢彩,成為圣地的一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