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縣定埠民俗文化廟會(2)
夜慬涼
定埠古為吳域,南宋末有越人遷入定居,吳越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語文化。為紀念西漢末年疑義渤和唐代張巡的“出會”活動具有代表性。
農(nóng)歷二月初八和二月十八,是定埠人民紀念張渤的兩次會場。會場期間以“跳五猖”祈祝平安、驅(qū)除鬼怪。傳說“跳五猖”興于元代末年。二月初七日,祠山廟會會首及執(zhí)事者到神像、神面前,焚香叩拜,各角演員捧所扮神面與右胸前,在鑼鼓嗩吶聲中將神面送到祠堂置于供案上,民眾多有攜帶香燭參拜神面前。晚間邀戲班唱京戲和目連戲。同時焚香、放鞭炮,民眾紛紛祭祀祈禱,鑼鼓嗩吶輪番演奏,通宵達旦。二月初八上午各神角戴面具、穿神衣(各自的服裝)、持道具,準備就緒后即出會。一支隊伍拉出來的一百多人,主要角色十三個,每個角色各有不同的套路。
“五猖”代表五方、五色的神,另有判官、道士、和尚和土地四角色?!拔迳瘛苯晕鋵⒀b束,戴盔,插雉尾,分別穿青、紅、白、黑、黃色的大靠,雙手各握一刀,表現(xiàn)一種威武、莊嚴、精獷的人物形象,使人望而生畏。判官舞蹈多變,有判官步、跺腳、拉架等,表現(xiàn)沉穩(wěn)、豪放、剛正和形象。道士左手執(zhí)紙扇,右手執(zhí)云帚,舞姿瀟灑飄逸,具有仙風道骨的內(nèi)在韻味。土地、和尚舞姿的夸張、幽默,令人忍俊不禁。還有公武開路先鋒、舞弄鋼叉的黃巾力士的表演等,此時,鑼鼓暄鬧,管笛聲揚,鞭炮聲、火銃聲響徹云霄,震撼人心。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廿四和八月廿四出會兩次,是紀念張巡的廟會形式。第一次是一般性活動,抬張巡木雕肖像出巡全鎮(zhèn)。第二次出會規(guī)模宏大,不但張巡率部將出巡,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shù)表演,熱鬧非凡。參與表演者逾千人,藝術(shù)種類繁多,有鼓樂、舞蹈、武術(shù)等。
從八月廿一至廿三,派出兩人兩騎,每天三次上街巡行,叫做“報馬”,預告人們八月廿四出會。是日一千多人排成一里多長的龐大隊伍,緩緩行進。數(shù)桿鐵銃、開道大鑼、贊頌張巡的功德匾版前導,接著是張巡及隨其殉難的英雄戰(zhàn)將的神像,共二十三位,由人扮裝,戴木雕面具,頂盔披甲,分別站立于由兩人推拉著的特制的大車(解放前均騎馬)上,每位戰(zhàn)將的戰(zhàn)車上均有一名化了裝的男童扮作馬夫。張巡為木雕坐像在后。二十四班大鑼鼓和二十四班小鑼鼓分隨戰(zhàn)將之后,以烘托氣氛。鄉(xiāng)土氣息和民俗語風韻濃郁的藝術(shù)表演“小馬燈”、“打飛叉”、“人人車”、“挑花籃”、“打蓮湘”、“踩高蹺”等,按規(guī)定的順序,穿插行進于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