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名刀發(fā)展史 日本刀是中國唐刀的傳承(唐刀沒上榜)(3)
建柏桑
三、馬來克力士劍
有人說,“克力士”是馬來語中就是“刀劍”的意思,其實并不準確,克力士在馬來語中專指克力士劍,而其他刀劍自有別的叫法。造成這樣的狀況,大約是因為歐洲語言系統(tǒng)中刀劍不分,所以在傳播中以訛傳訛所致。馬來克力士興盛于13世紀的滿者伯夷王國,屬于糙面隕鐵焊接花紋刃中的尖端精品,精美絕倫。其制造工藝極為精細,僅反復錘鍛入火一道工序就要重復500次左右,刃上的夾層鋼有600層之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魏太子曹丕愛劍,曾招楚越良匠為其打造百辟刀劍,也不過是在打造刃身時“入火”一百次。
1739年(清乾隆四年)荷蘭人攻占爪哇,他們紛紛從馬來人手中搶奪刀劍,帶回自己的國家,以擁有一把克力士為榮耀。現(xiàn)在,荷蘭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陳列品,證實了這一點。幾年的戰(zhàn)爭,使白種人深知馬來刀劍的犀利:荷蘭槍手的火槍鋼管經(jīng)常被馬來大刀劈斷,劍刃輕輕推送即可刺入人身。更可怕的是:有的刃上有毒,一劃破皮膚,就會危及生命!這使侵略者深受其害,并且印象深刻。從而,馬來刃的威力使世人震驚。歐洲各國王室貴族,收藏家和博物館,都以能收藏到上佳馬來克力士刃而自豪。
帶有諷刺意味的后果是:克力士伴隨著馬來人對侵略者的英勇抵抗一起威震西方。馬來人輸了戰(zhàn)爭,但克力士贏得了榮譽。遺憾的是自白種人統(tǒng)治以后,禁止馬來人佩戴克力士,馬來制刃家漸少,鑄刃術(shù)漸滅。所以雖然目前在馬來亞,仍有人制克力士,外型也沒有改變,但是真正老法打造的克力士卻已經(jīng)失傳了……
今天的馬來人大多數(shù)不知道馬來克力士的知識,不知道他們祖先的劍曾威震世界??肆κ恳话阏J為是用隕鐵制作的蛇型短劍。其實克力士中直型的要比蛇型的為多,只是蛇型劍比較有特點,多為西方獵奇者帶回歐洲,所以造成克力士是蛇型短劍的大眾看法。雖然強,但是還是不及武士刀的威力,如果與武士刀對劈,馬來劍絕對會立即就斷。